从事粮食储备保管工作40年,肖友明荣获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劳动模范 “心不离粮,身不离仓”

南方日报 2020-09-10 08:14

载誉而归的肖友明。

早上7时半,在汕头市潮阳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属仓库,身为保化组组长的肖友明带着其他5位小组成员开始打扫卫生。待气温逐渐上升后,他们分工把34个敞开散热的仓库门窗一一关上,减少粮仓受室外热浪的影响。

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仓库区,目前共储备着21300吨稻谷。数十座瓦房结构的粮仓虽显得陈旧落后,但在肖友明等“粮食人”的悉心经营下,粮仓内外通道始终保持干净整洁,甚至不见一颗散落的谷粒。“不管是搬运过程,还是扦样抽检,只要谁发现有稻谷掉落地上,都会捡起来好好保管。”肖友明说,这是身为粮食人应有的操守,已是大家的一种习惯。

今年57岁的肖友明,在这里一干就是40年,一直坚持奋斗在粮食工作第一线。这些年来,即便收入十分微薄,但他始终任劳任怨,热爱工作,做到“心不离粮,身不离仓”,赢得了全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交口赞誉。日前,在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双先”表彰暨先进经验视频交流会上,肖友明荣获“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黄嘉锋

以库为家甘做“老黄牛”

“天气怎么样,湿度多少?”关注天气已经成为肖友明的本能习惯。每天一起床,他就来到工作单位,扛起小梯子,拿着测温计,径直走到仓库深处,爬上用麻袋装好的稻谷堆,开始测粮温、测湿度。

不一会儿,肖友明就忙得满身大汗,只见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拿来一擦后,又继续走到下一个点重复操作。“夏天气温高湿度大,要注意关好窗门。秋天比较干燥,则打开窗门通风。”他说,仓库条件落后,唯有靠手脚勤快,才能保证粮食质量过关。

出生于1963年的肖友明,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深深明白粮食的珍贵,对粮食事业怀有着特殊的感情。1980年,年仅17岁的他参加工作进入粮食系统,成为了直属仓库的一名职工。在这里,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加上自我刻苦钻研,认真学习粮食储藏的知识,很快就成为了库里的业务能手。

在外界看来,也许保管粮食的工作简单轻松。而实际上,由于条件落后,这项任务变得十分不易,甚至需要24小时待命。每每遇到天气突然变化,肖友明与同事总会第一时间做出及时应对。“有时候凌晨突然来场大雨,我们要马上把通风散热的仓库门窗关紧。”肖友明说,在粮食出库、补库阶段,则需要配合客户运输车辆到达的时间,“一些外省客户的货运车在凌晨5时到,我们就会提前过来,开仓库、进出粮。”

在同事眼中,肖友明是实实在在、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在工作中,不管脏活累活,他都欣然接受,坚决服从,从不讨价还价,从不计较得失,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在岗位上默默耕耘和奉献。”潮阳区发改局副局长黄利光如是评价。

对于肖友明来说,加班加点如同家常便饭。此前,在粮食改制后人手少、任务重、工作忙的情况下,为便于工作,他甚至将家搬到库里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一住就是十几年,做到以库为家。

不接受“人情粮”“关系粮”

“稻谷具有一定的保质期,每三年为一轮换周期,每一年出售一批,再补进一批。”黄利光介绍,原则上三年必须全部轮换一次,且入库稻谷应当是国家标准三等以上的当年新粮。

潮阳直属仓库始终严把粮食入库质量关,这一重任主要落在了肖友明身上。粮食入库期间,只要运输新粮的车辆一到仓库区,肖友明就负责上车扦样检测,观察色泽、气味、水分、虫害、杂质、容重等,一环不落,认真检验。

“每一车抽检10%以上,如车上载有100袋粮食,就检查其中的10袋。”肖友明介绍,这样一个流程下来,第一辆车就要检查半个小时。同时,发改、粮食、财政、农发行四个成员单位均有人员在场,并共同将样品护送到汕头市有关机构检测,确保粮食入库质量。

自从事粮食工作以来,肖友明始终做到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坚决拒绝次质粮入库,从不接受请客送礼,对“人情粮”“关系粮”绝不搞变通处理、下不为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把粮食入库质量关。

实际上,常年从事粮食工作,肖友明对粮食的责任感一直让同事们折服。1982年3月,他在参加潮阳县大南山片区粮食春季普查的途中,因乘坐的拖拉机翻车导致大腿骨折,住院进行手术治疗。而当夏粮征购任务刚开始,腿伤尚未痊愈的他,不顾领导和同事们的劝说,立即回到单位工作。对此,他说:“把好粮食质量关是我的职责,腿伤不碍事,我不能缺席。”时至今日,肖友明的左腿仍有些后遗症,走路就可看出来。

凭借长年累月的工作积累,肖友明掌握并形成了一套对库粮湿度、水分、虫害等检测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特别是1998年担任粮库保化组组长以来,他还不断专研与运用保粮新技术,让原本设施落后的仓库年年达到“四无”(无虫害、无霉变、无事故、无鼠雀)粮食管理标准。2019年,在等级仓库评比中,潮阳直属仓库被评为市级AA级仓库。

主动要求留在最基层

与先进地区的智能化仓库不同,这里由于设施落后,很多需要人力操作完成。尤其是在夏季,属于虫害高发时期。为了防虫,肖友明与同事们还担起了消毒杀虫这项高危作业任务。

“现在还好,有防护服,以前大家都是直接进到库房消毒。”肖友明介绍,按照国家标准规定,采取熏蒸施药方式杀虫,而熏蒸需要在密封情况下进行,所产生的气体渗透性强,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其实,原则上是可以把这项工作外包给社会专门机构。但碍于有限的经费,他们选择自己来做。

面对艰苦的工作条件,是什么令肖友明坚持到现在?事实上,他也曾迷茫过。

特别是在1992年,国家对粮食系统实行体制改革,粮食市场供应放开后,基层粮库从原来的“香饽饽”变成了困难企业,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当时像他这些30岁出头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选择另谋出路,也曾有私营企业老板要高薪聘请他。但经过一番痛苦思索后,最终他还是选择继续留下,甘当一名默默奉献的粮食人。“保护管理好储备粮就是粮食人的天职,大家都走了怎么办?总要有人来做这份工作。”肖友明说。

40年来,肖友明从未挪过窝,把青春都奉献给了粮食工作第一线。其间,曾有领导欣赏他的诚实勤奋和工作能力,要把他调到机关工作。他都婉言谢绝,要求留在最基层,留在最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地方,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粮食人的初心。

新闻推荐

汕大医学院开展志愿者活动 下乡普及科学抗疫

本报讯(记者陈欣琪)近日,汕大医学院“携手奔小康,共筑中国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队联合潮阳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