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入人心 分类投放却不易 记者走访发现,分类习惯需要长期宣导、培养

深圳特区报 2020-09-10 07:19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许多市民对类似的宣传标语并不陌生,深圳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分类设施越来越完善,各种标语、渠道也深入人心。可很多市民表示,各种户外广告铺天盖地,可真到自己丢垃圾时,还是不会分。知道却做不到,折射出垃圾分类在“最后一米”上的步履维艰。有专家表示,打通“最后一米”除了鼓励和宣导分类,让市民重新认识“垃圾”的价值同样重要。

垃圾分类督导员起关键作用

每天晚上7点多,许多住宅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都会准时迎来一位“红马甲”,他们在垃圾桶旁督导居民垃圾分类。可家住梅林四村的刘先生却告诉记者,他经常提着一大袋混装垃圾投放,分类督导员看都没看,蹲在几米外的柱子旁玩手机。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在督导员尽责的小区,垃圾分类开展往往较好。据莲花物业彩田村管理处经理宋刚介绍,督导员、物业工作人员不但要接受垃圾分类培训,他们的履职情况还和督导费发放挂钩。据介绍,该小区人均每日厨余垃圾分拣量0.11公斤,可谓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样板。相反,部分小区督导员“打卡”式督导,有的垃圾该如何分,自己都搞不清。

“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的,发了两张传单,要求一起拍个照片,表示他们上门宣传过了。”一名网友在微博表示,垃圾分类是好事,可搞得太形式了。同样是上门宣传,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之初,盐田区垃圾分类督导员们就针对《条例》内容,入户宣传、沿街宣传,手把手教,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知识普及率已相当高。

生活垃圾分类宣导要持续发力

2018年6月初,市城管局启动深圳生活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开设垃圾分类微讲堂,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开展宣讲。现租住在福田区金丰花园的钟先生表示,上半年他住景新花园,常能看到宣传单,在金丰花园住了好几个月都没见到,也没督导员,这让他觉得小区不重视,打击他的积极性。

作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的移民城市,租房是很多市民的选择,人口也呈现出流动的特点,广大住宅区经常迎来新深圳人。虽然垃圾分类在全国各大城市铺开,但不同的城市却有不同的分法。如上海实施垃圾分类初期,干湿垃圾让市民一头雾水,深圳的分类与之不同,从上海到深圳,就要重新学一遍怎么分。今年刚从上海某高校毕业的小周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两个合租室友都是从外地来的,刚开始都不会分。”

深圳还要面对每年涌进的新深圳人,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是个持续的过程。记者了解到,日本的垃圾分类开展了几十年,以名古屋市为例,如果垃圾分类出现问题,小区在无法追踪到个人错投的情况下,会印发通知发给每家每户“曝光”,并附上垃圾分类知识。此外,垃圾分类指引还对应居民语种进行发放。

重新认识人类与“垃圾”的关系

9月7日,深圳市城管部门再次对垃圾分类的“主战场”——小区进行执法检查,市人大代表杨勤和执法队员一行检查后表示,市民目前还没有完全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长期的宣贯。有居民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在鼓励、引导居民分类投放上下功夫。

伴随着《条例》的正式实施,深圳各街道也举行了丰富多样的垃圾分类活动。如粤海街道于8月27日成立了由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代表组成的垃圾分类宣传团队——彩虹宣教团;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在《条例》正式实施当日的宣传活动中采用了相声、小品、有奖问答的形式,居民参与度高。

有专家认为,触发切实践行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重新认识人类与“垃圾”的关系,真正让市民看到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9月5日,OCT-LOFT公共艺术展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开幕。该展览用生活垃圾或闲置物品,通过重组、拼贴等方式再造了大量艺术作品。“原来我们丢掉的垃圾可以做出这么好看的作品,垃圾也有价值,分类回收很有必要。”陈女士看展后表示。

新闻推荐

潮起再扬帆

乘风破浪陈史摄汕头亮起来陈史摄40岁生日快东■潘友楷落日的余晖在红树林的尽头挂起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