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公益基金会搭建科技公益平台结出硕果 “科创之星”冉冉升起
“百名小发明家”回到市公益基金会分享成长故事
科技改变未来。在汕头,有这样一支青少年科学“梦之队”,正沿着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为他们搭建的科技公益平台逐步实现梦想,并以不同的方式回馈到社会,将这种“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传承下去。
激发科创动力
“感谢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为我们提供探索科学的平台!”近日,12名参加“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家”科技公益培养活动的青少年自发组织来到汕头市公益基金会,向多年来支持他们追逐“科学梦”的叔叔阿姨们表示感谢,并分享他们在畅游科学之路的收获。
“我最近又有一件新发明取得专利受理。”分享自己近期的学习生活,现就读于汕头市第一中学的陈泰行表现得非常自信。陈泰行的新发明叫“一种新型实验铁架台”,缘自于他在一次物理实验课上发现铁架台存在“容易松动错位,且调节不便”的问题。于是,陈泰行尝试改进铁架台的固定和调节方式,通过绘制设计图和实际模拟,设计出“新型实验铁架台”,提升铁架台的可调节性与稳固性。
“百名小发明家活动带给我的不仅是创新的方法,更可贵的是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陈泰行告诉记者,尽管“百名小发明家”活动已经结束,但这项公益活动激发了他的科技兴趣,同时教会他不断地去发现生活中的不足并努力去创造改变,而正是这种信念驱使他继续发明创造。
公益平台助圆航天梦
“从小我就有个"航空航天梦",如今我已步入理想的学府,感谢百名小发明家活动助我"圆梦"。”就读于金山中学的麦骁锐刚刚收到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正因为百名小发明家的学习经历和成长收获,让他在科技之路走得如此坚定有力。
初中时期,麦骁锐经市聿怀初级中学的推荐,参加并通过“汕头市第二期百名小发明家培养活动”的选拔,成为当时天文组的一员。在活动学习的两年时间里,他有幸得到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的郭震老师和国家天文台李楠老师的指导,完成一篇题为《关于赫罗图与恒星内部核反应阶段的关系的研究》的天文小论文,并在随后参加中国少年科学院比赛中,荣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
麦骁锐告诉记者,在百名小发明家活动中,他学习到的不只是天文知识,更多的是养成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麦骁锐学习对比研究的方法,掌握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孜孜不倦钻研到底的精神。在高中期间,他积极地把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和联系,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今,刚刚在实现“航空航天梦”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麦骁锐已经对未来的学习做了详细的规划。他表示将继续勤奋学习,探索真理,研究好航空动力,做到空天报国,用自己的奋斗来回报社会。
传承科学钻研精神
“看到你们的成长,我感到特别开心,每一年的汇报都比上一年强。”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会长张泽华听完百名小发明家的分享之后,感慨万千。他说,青少年是科技人才的储备力量,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希望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正是基于此,市公益基金会自2013年开始,依托中科院“科技、科普、院士专家”等资源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教育平台,通过“小发明家”的培养方式,经过专向训练和培养,发现更多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据悉,每期“百名小发明家”培养活动除了讲授科技创新知识、天文学知识,还对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沟通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教育培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联动结合,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全面打造学员的综合素养。由市公益基金会组织开展的“培养百名小发明家”公益项目也获得“2016年度社会组织公益慈善优秀项目”奖。
“追星不如追科学家”,如今已经成为鮀城爱好科学的青少年的“口头禅”,而且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去追逐自己的科学梦。在导师的引导下,学员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世界之争就是科技之争,没有科技的国家是黯淡的。”张泽华勉励在场的学子们,无论走到哪里,科学情结不能丢,要不断地传承科学钻研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物理隔离”规范出行秩序 汕头市中心城区23条道路增设隔离栏
本报讯(记者王开颖)近期,经常上路的市民发现中心城区一些道路增设了一批崭新的交通隔离栏。记者从市公安交警部门获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