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森:当年“拓荒牛”创造了许多行业传奇 一张白纸绘出“美图画”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摄
引子
四十年,艳阳沐浴,春风荡漾。“我是特区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特区这片热土,涌出许多令人心动的奇迹,发生无数令人瞩目的变化”,见到方克森时,他一身休闲装,显得轻松而随意,话语却饱含深情。
作为特区规划局第一任局长,方克森已步入耄耋之年,他笑称自己是“80后”。40年来,方克森将自己对建筑设计的热忱奉献于特区,和他的团队凭借着“拓荒牛”的奋进精神创造了许多行业传奇。回顾这段历史,串起曾经的吉光片羽,方克森的眼里闪烁着神采,我们也跟着他一起沉浸在往事里。
时光可以改变容颜,但总有一种讲述能唤醒尘封的记忆。经由方克森口述回忆特区建设的种种细节,如今看来仍然百转千回,充满戏剧张力。他感慨,特区这块沃土不仅让他的才学得以施展,更让他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档案
人物:方克森,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原副主任、龙湖区原副区长。
时间:2020年8月22日
地点:龙湖区文联办公室
口述:方克森
记录:陈文兰 依洁
口述
敢闯敢试,焕发特区活力
如今,当我漫步迎宾路,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树木挺立在笔直宽阔的道路两旁,迎宾路南侧的广场,绿地空间得到进一步优化,成为中心城区又一处精品园林景观,让市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出门即公园”,每每这时,一股暖流就澎湃在心头,这些美丽的景致记录着特区建设以来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美丽祥和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
40年过去了,很多人都记不起这里曾经的模样。时光往前追溯,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特区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放眼望去,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建筑物。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后,这里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崭新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道路纵横交错……特区成了抢眼的地方,吸引着外商的目光。
1983年,我调往特区管委会,任特区规划局第一任局长,不久,我被任命为分管特区规划建设工作的特区管委会副主任。这对于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读了6年书的我来说如鱼得水,为此,我一直对这份工作很投入。特区建设热火朝天,用人方面唯才是举,不论资排辈,凡事放手让年轻人去闯。例如一个建筑科班生来了就可以直接成为项目设计主力,这样的机会在当时还是比较少见。在那个春潮涌动的年代,我的人生与特区建设紧紧相连。
规划先行,画出特区蓝图
一张白纸,从零开始。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年轻的汕头特区迫切需要实施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规划方案。立足全局、创新理念,特区迈出画美图的一步,结合区域特点、空间资源、居民诉求等,推进街区整理,把特区划成43个街区。
1984年,我们开始着手特区管委会办公大楼设计。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美图画?除了进行设计方案的公开竞赛,我们还特意到深圳参观罗湖区政府办公楼。管委会并不单独考虑办公大楼,而是把这一片区当作一个综合服务体来规划,集生活办公管理一体化,既有星级酒店,又有办公大楼,还有活动场地,让老百姓宜居宜业宜游,让外地人一来就感到眼前一亮。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大楼的平面方案是在珠江宾馆开会确定下来的。专家们综合视觉和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更加理性的建议,方案当中的一些亮点现在仍然令人称道。
大楼建成后,经济特区管委会的办公地点都集中于此,且海关、银行都在附近,办公大楼及其周边设施大大方便了来特区办事的外商、外资企业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大的建筑没有建围墙,而是将公共空间和政府办公楼无缝连接,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很有新意。
敢为人先,见证特区效率
保护生态、极简审批等等,都是特区精神带来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一张蓝图绘到底”,解决了现有一些规划缺乏衔接协调的问题,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当年在规划迎宾路时有不同观点:绿化带太宽了,与金砂路交界的小广场太浪费土地了!我坚持说,我们要建起一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区,让人来到这里眼前一亮。而且,我们的眼光,要投放到几十年以后,让规划引领建设的作用更加突出。最后,我的方案被采纳。时隔多年后,当我看到当年坚持把土地留下来,为后来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储备了空间基地,我就倍感欣慰。
说起几十年前的特区,许多人眼前就会浮现出那坑洼的道路,简陋的基础设施,“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特区建立之初的真实写照。当时,资金非常有限。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尽量节约开支,减少支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在平整土地时,大家就想出一个办法,自制沙袋,先把路填平,整出一条便道,方便运输车和搬沙运土的民工行走。
工作地点简陋,环境艰苦,但是大家苦中作乐。至今我还记得,我们顶着严寒酷暑,踏遍达濠半岛和珠池肚沿海的沙丘荒原,对着两个片区的土地权属、地质、人口、经济进行调查研究,做出投资概算。
就这样,在艰苦卓绝的环境和条件下,汕头经济特区的“开荒牛”们肩挑背扛,以“特区效率”完成了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如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和平整土地的任务。而从那时开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就已深深根植在这片热土,生根发芽。
这40年,有幸在这个历程中成长,是我一生的荣耀。从特区工业厂房、特区管委会中心大楼、林百欣中学等项目建设,到“升腾”“大潮”等城雕的亮相,这段平凡而特殊的工作经历,不仅拓展了我的见识,充实了我的人生,更见证了汕头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荒芜到繁华的一段黄金岁月。很感恩这个时代,感恩特区给了我实现梦想的机会。
新闻推荐
街谈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包括荔枝湾片区和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是老广州文化风貌最典型的代表街区。最近,以永庆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