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唱大戏” 驱动振兴“双引擎” 大批“汕字号”农产品走俏海内外
水稻收割场景。
农业产业园成市民休闲好去处。
近年来,澄海区蔬菜、潮阳区丝苗米、潮南区生猪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龙头”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产业链条和效益得到延伸、提升,成为带动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的“双引擎”。目前,特色农业产值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86%,每亩耕地种植业年平均产值超过8300元,一大批“汕字号”农产品走俏海内外。
“龙头”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在潮阳区省级丝苗米产业园,早稻夏收时,金黄色的水稻铺满了广阔的田野,一台台收割机奔驰在关埠、西胪、和平、谷饶等地滚滚的稻浪中;晚稻夏种时,一台台插秧机在快速整齐地把秧苗插在水田上,产业园的稻田换上了“绿装”。
“今年合作社6000多亩早稻收成不错,预计杂交水稻亩产有600公斤左右,竹占、美香占等丝苗米有400公斤到500公斤左右。”汕头市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林岳锋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一边收割早稻,一边忙着抢种晚稻,预计8月底前将完成晚稻插秧生产。
记者发现,汕头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逐步发挥“龙头”集聚效应。潮阳区丝苗米产业重点探索推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品牌共享增值增收带动模式,联结带动4000户农户发展规模经营。澄海区蔬菜产业园联结20多个农产品销售流通组织、4个蔬菜专业批发市场、近3万户农户,园区耕地每亩年创值最高15万元、平均创值4.28万元,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另外,汕头市首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正在加快创建中,广东丹樱花卉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建成姜荷花种植示范区、中草药园观赏区等项目,未来将打造成为粤东地区最大的花卉全产业链融合创新项目。预计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年销售收入1.4亿元,新增利润2000万。
“汕字号”农产品备受青睐
据了解,汕头市围绕有地方特色、有产业基础、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的规划建设,创响“汕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质量效益。2019年度首批27个“一村一品”项目涉及水稻、蔬菜、番茄、葡萄、茶叶、柑橙、咸菜、生猪、肉牛、狮头鹅、淡水珍珠、鳄鱼等约18个特色品种。2020年建设的46个“一村一品”项目又增加了对虾、青蟹、薄壳、姜薯、草莓、国兰、益母草、金薯、蜜柚、火龙果等10个特色农产品和老菜脯、橄榄菜等潮汕传统特色加工品。2019年雷岭镇(荔枝)、金灶镇(水果)、莲上镇(蔬菜)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雷岭镇(荔枝)、深澳镇后花园村(乌龙茶)入选农业农村部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为做优做强特色农业,汕头市还围绕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强弱项、补短板,突出培育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鲜农产品物流冷链、农产品电商和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同时,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打造农业品牌,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质量效益水平。全市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169家,有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1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家,14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50亿元。“粮丰”大米、“海特”蔬菜、“宏辉”果蔬、“远东”国兰、“蓬盛”橄榄菜、“和利农”和“白沙”蔬菜种子等一大批“汕字号”农产品品牌,在国内、港澳和东南亚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
本报记者 刘文钊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选举进行中8月19日下午,大鹏新区南澳旅游行业妇女联合会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南澳文体服务中心四楼召开,办事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