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汕头特区扩围,龙湖、珠池等8村划入特区 农民“洗脚上田”享改革红利
引子
郑再谋自1984年从暨南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投身在特区的一线建设中。他见证汕头特区从荒沙滩涂奇迹般地变成了今天的现代化城市。忆昔抚今,郑再谋感慨良多。他说:“自己有幸参与这场伟大的改革实践,亲身体会开办特区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幸福而深感荣幸。”
档案
人物:郑再谋,退休前曾任公社党委书记,汕头经济特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特区珠池办事处筹备组组长,特区龙湖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局长、局党委书记,龙湖区政府正处级副区长等职。
时间:2020年7月28日
地点:龙湖区
口述:郑再谋
记录:谢初勤
口述
来创业不是来享受的
我于1984年来到特区的时候,眼前就是一片荒沙滩涂。白天,我们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原农科所住房干活办事;晚上,我在卫生间通道睡觉过夜。
特区初创时,各种事情特别多,包括特区管委会领导在内都是“全能手”,既管理党政,招商引资,又要协调开发区“三通一平”等事务,有时还会当起调度和装卸人员,每个人都变成“三头六臂”。当时国务院特区办的领导同志来特区考察,看到这种情景,无不感慨,说汕头人民能吃苦、善创业。
我们在生活上也力行节俭,哪怕是招待前来特区视察的上级领导,吃的都是土特产:番薯叶叫护国菜,豆腐鱼叫龙头鱼,番薯芋头混糖叫金银条等等。后来,招待领导和来宾,也就是四菜一汤,原汁原味。谁吃谁夸奖!
因为我们心里明白,来特区就是来干事,不是来做官;来创业,不是来享受。包括后来招聘进来的外地人才,大家都以身作则,一视同仁,同桌吃饭,同室就寝。
让更多的人享改革红利
1985年特区建设初见成效,一批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开始开工投产。当地人们也开始从抱着怀疑态度向试一试的方面倾斜了,并付诸行动,一些原来从事农业耕种的农民,开始“洗脚上田”转到工厂当工人。当然,当时特区的建设规划很多还在图纸上,第一批进入特区的奋威玩具厂、正大地毯厂、锦龙制衣厂等厂家在1983年底建成的第一栋通用厂房安家落户,而更多的类似的厂房正日以继夜加紧施工建设中……整个特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势头。
原来的1.6平方公里的早期特区划定面积显然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1985年,特区面积扩至22.6平方公里,包括龙湖、陈厝合、辛厝寮、内充公、外充公、珠池、广兴、妈屿共8个乡村,户数4614户,人口23131人,土地面积16598亩(含水塭)。特区对这些乡村的发展规划是先建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特区各项建设,后再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
当时,龙湖珠池片区是城乡结合部地带,经济非常薄弱。我当时被管委会派任为特区珠池办事处筹备组组长,见证了这些“新开发片区”基础建设的滞后景况。举例来说,1985年珠池区划入特区时,帐目显示,农村年人均分配收入423.14元;企业呢,就一个老印刷厂等,很难找到规模企业。见此情形,筹备组的同志,既难受,又着急。大家都憋足了劲,暗暗发誓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做出示范来。
1986年3月24日,特区管委会根据珠池等乡村的实际情况,专门召开加快特区龙湖片区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特区主要领导在会上郑重承诺: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汕头特区的农民群众富裕起来。话音未落,会场掌声四起……
创业永远在路上
1985年,那时的特区城乡结合部的面貌,搁在今天是难以形容的,现在的华山路以东的珠池片区,当时没有一条水泥公路。原珠池路(汕充公路)是珠池片区通往市区的唯一公路。乡村道路日出扬尘、落雨成渠;多数乡村未通自来水,各村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农产品生活市场,住在特区金谷园的职工,买肉菜要到几里路外的龙眼或金新市场;外充公、辛厝寮仍有很多人家住草寮屋。农民耕作使用的还是原始的犁耙锄头。记得后来陈厝合乡出现第一辆拖拉机下田作业时,人们喜出望外,并奔走相告,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渴望改变贫困落后的生活面貌的心情是如何迫切。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大力发展基础建设:首先是兴建道路。印象最深的是兴建珠池路。为将原来的汕充公路改直拓宽成现在的东西向长约4公里的市政道路,道路用地当时是按各村人口派征,村民的觉悟也很好,大家都清楚建路用地是支持特区建设。换言之,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因此,龙湖、广兴等沿路的乡村都签约了。一些思想一时想不通的,我们就逐一挨家挨户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大伙明白:只有大家发展了,小家才能得到福利。结果,1986年11月,这条连接特区主要干道的珠池路就开工了。我们还利用特区政策和各项扶持资金,大力改善片区生产生活条件:1987年由各乡派征地29.23亩扩建珠池中学(即现在的林百欣科技中专),发展地方教育事业;1989年3月起,整村原地改建了珠池村危房,建成了现在的珠池新村,让800户、3800名原从海南岛、惠阳等地回城的群众住上新楼房;1989年5月另选址新建了珠池医院,改善该片区医疗条件;1992年11月动工兴建珠津工业区,帮助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惠及众多来汕务工的外地人员。
至1993年,辖区内的2万多农民基本实现摘帽脱贫。村村通水泥路、自来水,村村都有自建的农贸生活市场,新建学校,村村开办工业园区,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人们在奔康路上越走越宽阔。
当然,我们所走的,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困难需要克服。创办特区、发展经济,就是要让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民生富庶。充分发扬特区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的开拓精神,让更多的人们得益改革开放。作为特区发祥地的龙湖人,相信汕头经济特区未来会更加美好!
正是:
汕头特区起步艰,
犹如白纸着笔难。
不忘初心担使命,
为有追梦摘星人。
改革开放惠民多,
铭记精神再发扬。
新闻推荐
赖冻回忆起创立汕特会计师事务所往事感慨万千 挑起一个沉甸甸的担子
“投稿或提供故事线索,请扫龙湖区文联二维码,详见有奖征集启事”引子汕特会计师事务所所长赖冻在自己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