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汕头先行先试派员前往塞班等地参与技术交流和企业劳动 “劳务输出”回国可带“四大件”
“投稿或提供故事线索,请扫龙湖区文联二维码,详见有奖征集启事”
引子
汕头经济特区创办之初,曾根据地方富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主动发挥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在80年代中后期,作为劳务输出先后派员前往塞班岛等地参与技术交流和企业劳动。这些输出既为新生的特区创造外汇储备,同时也让更多的技术得以交流,从而为特区的后续发展培养了人才力量。
文珍作为当年参加海外劳务的一员,当回忆往事时,她不无动情地说:“两次塞班劳务,奠定了我一生的从业之路。”
口述
在海外,汕头特区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那是1987年3月25日的早晨。
我之所以把这个日子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以前一直就像家养的鸭子,一辈子都没有飞上天去。第一次飞上天空,当然印象深刻。
当时的塞班岛有许多香港人办的厂,大都是服装加工厂。我们当时为什么要去那里?原因也简单,一是为了多挣钱。工人在那边的工资收入差不多是这里的三倍,这里挣一块钱,在那边可以挣三块。二是劳动工期满了,特区规定工人回国时,可以带“四大件”免税商品。这些东西当时在国内是很难买到的。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而我们后来带回来的,是当时国内更先进的电视机、冰箱、风扇,很多人羡慕得不行。
在塞班岛上班,让人安心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有保障。什么保障?那就是特区的劳动局在给我们当靠山。那边的老板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有时也会“跑路”玩失踪。很多菲律宾、越南人在那边做工,结果老板莫名其妙消失了,一分钱也没拿到。特区劳动局向我们这些工人保证,工资由这边发,保险在这边买,一旦发生纠纷,工人可以随时打电话、发电报回来,特区这边马上就有人过去。劳动局的魏局长(指时任汕头经济特区劳动局局长魏锡雄)就因为这些纠纷去了两次塞班。你想呀,就我们工人这点事,他一个局长多忙,还不辞劳苦亲自跑过去。由此可以看出,特区领导真的把我们放在心上。
在塞班,我体会到别样的生活方式
塞班岛很美,那里的天空永远都是蓝色,像海水一样蓝;云白得像棉花,映在海中,好像天空也变成另一个大海,大海变成另一个天空似的。在塞班做工,什么都好,就是有一样不好:喝水。那里没有自来水,所有的用水都靠老天爷照顾,就是要天空下雨。一下雨,雨水引入地窖里存着。平时,就用这个。说来也怪,塞班岛位于太平洋上,每隔几天就有阵雨。那地方,一下雨,人们都高兴得像过节似的。
有一次,还因为没水闹过纠纷。那次天气很热,又是十来天没水,不说人没水洗涮,就连上厕所都找不到水来冲。厕所里臭气冲天,工人既没水喝,又没水用,就不干了嘛。这边老板较真,电话挂了汕头特区这边的长途,硬是说工人闹罢工,要求我们这边出面解决。魏局长他们几个人一听,马上过来。一了解情况,就站在工人这边,批评了厂家。不过,这种事好像就只有这么一回,后来也没听说过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在塞班岛的工人有底气,谁也不敢欺负。因为我们的劳资关系又不单纯跟老板产生,工厂老板每月把我们的工资打到特区劳动局,劳动局再换成人民币还给我们。就算老板这边玩失联,特区也能让我们拿到工资。我们等于是给特区打工,跟这边的老板变得没有多大关联了,工人一旦与老板发生劳资纠纷,就敢于在某些事情上自己做主,用现在的话说,叫敢于维权。
塞班后来发展了,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去,特别是日本人和中国人去得最多。有一些人就定居下来,成了那儿的岛民。
忆当年,我为特区感到骄傲自豪
第二次劳务签订工期满后,我回到汕头。后来,因为劳务保险和工龄延续的事情没有处理好,便留在汕头发展。回到汕头,我依然从事着自己熟悉的服装加工业,生活过得非常顺利。
一转眼,多少年过去了。当我回望过去那段青春时光,塞班岛的劳务输出绝对是人生中抹不去的一处亮点。如果说,不是当年的特区发展,我根本就没有机会走出国门,更谈不上后来成为服装行业方面的技术人员——我后来很多关于服装设计及销售方面的资源,都是在塞班岛务工时学习到的,一句话,没有当年的出国劳务,可能我的人生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因此,我为自己曾经是特区建设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看着今天汕头特区蒸蒸日上的繁荣局面,感受着特区人民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我更加热爱身边这片热土!
档案
人物:文珍,汕头经济特区80年代派遣到国外的劳务工作人员。回汕后自办私人服装加工作坊。
时间:2020年6月22日
地点:龙湖区新海街道
口述:文珍
记录:谢初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伟烽)入伏之后,鮀城连日来热浪滚滚、酷暑难熬。“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今日16时37分鮀城迎来“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