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有定所,“小康”有了盼头 汕头市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改善困难家庭居住条件

汕头日报 2020-07-17 01:19

安居工程长兴苑一区。

走进安居工程长兴苑一区,相信很多人会颠覆以往对公租房的印象,一眼望去电梯高楼崭新巍峨,俨然是个高尚花园小区。在这里,很多住房困难家庭圆了盼望已久的“安居梦”,摆脱住房困境,拥抱全新的幸福生活。居有定所,住房困难群众也有了小康生活的盼头,一步步朝着更加美好未来的迈进。

清晨的长兴苑,凉风习习,小区里灌木乔木高低错落,椰影婆娑,绿意盈盈,居民们在楼下健身器材区休闲锻炼,中老年人在空地跳起广场舞。72岁的黄姨和丈夫吴叔下楼运动完后回家吃了早饭,悠闲地“叹”起工夫茶。夫妻俩闲话家常,生活好不惬意。

回忆往昔,黄姨家里十几口人长年蜗居在老市区爱华街的老房里,家里拥挤阴暗,随着岁月流逝,房子也破烂不堪、摇摇欲坠。几年前,老房子在风雨中轰然倒塌,黄姨夫妻无奈只能外出租房暂住。出租屋不仅环境破旧,每月还需约600元房租,对这对退休金均只有1000多元的老人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幸运的是,经过申请和审核,黄姨分配到一房一厅的公租房。

一眨眼,住进长兴苑已经3年多。黄姨乐呵呵地说,住惯了老掉牙的破旧房,没想到晚年能住进花园小区式的公租房。现在周边配套日益完善,买菜十分方便,公交出行也便捷,老人家闲着没事就到市区探亲访友,参加夕阳红老年班自娱自乐。解决了住房的后顾之忧,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乐”,黄姨夫妇的退休生活过得安心而舒适。

小区有电梯,对腿脚不便的郑姨来说出入方便不少,政府安排的新住房也给他们一家的生活带来新希望。

郑姨一家是低保家庭,原先租住在杏花路的侨房里,家里几乎每雨必淹,刮台风时水经常淹到膝盖,最严重的一次积水全漫到床上,郑姨一家抱着家里的猫狗挤在床上嚎啕大哭,这一幕她至今记忆犹新。

2016年1月,郑姨一家三口经分配住进长兴苑一区的两室一厅,房子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墙体粉刷、水电装修等在交付使用前全部做好,只需“拎包入住”。住所稳定下来,生活慢慢上了正轨,儿子也长大成人,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能住上环境如此优美的小区。”黄姨笑得合不拢嘴,竖起大拇指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搭上了这班幸福直通车”。

长兴苑一区首期、二期项目竣工验收后,采用电脑随机配号方式进行分配,分别于2016年1月和2017年1月陆续入住,目前约有3000户符合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入住。公租房的建筑面积从30至50多平方米不等,根据“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按家庭人口进行房屋套型、面积匹配,每月租金为5元/平方米·月,其中城镇低生活保障家庭和特困职工家庭为1元/平方米·月,并适当减免物业费。

如今,小区绿化、健身设施齐全,市场、商场相继进驻,幼儿园等配套也逐步完善,群众居住的满意度日益提高。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将住房保障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安居工程。为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汕头市逐步降低住房保障准入门槛,让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纳入到住房保障范围。

记者了解到,汕头市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也明显增加,改善了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2007年以来,汕头市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市新增公租房供应8977套,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0459套,大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本报记者 林彦恂 林鹏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花草指尖添春色 飞针走线巧绣郎 “90”后汕头青年专注潮绣技艺创新传承

经过数天的创作,一幅精美的潮绣几近完成。方杰在绘制潮绣底稿。到市聋哑学校开展潮绣教学让潮绣工艺得到进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