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非遗项目“咸菜制作技艺”背后的百年匠心 告别纯手工制作 走上特色产业路
廷顺食品厂近年来陆续购进一批机器进行机械化生产,目前已有3条生产线同时运作。
每年收成之后,工厂的女工会将大芥菜的外瓣剥去,清洗干净,用于腌制咸菜。
廷顺食品厂从2013年起推出玻璃瓶包装,还开发多种规格包装,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近期持续炎热的高温天气容易让人胃口不佳,一碗白粥便成了解救食欲的上佳之选。此时,若再搭配几口简单爽口的咸菜,原本平淡的白粥不仅变得活色生香,味蕾也得到满足,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好。
在广东,把咸菜做得精致且丰富的当属潮汕人。而在汕头市潮南区,有着近百年手工制作历史的“廷顺咸菜”,素以酸甜酥脆、香醇爽口、风味独特著称,令人垂涎。去年,“咸菜制作技艺”入选该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现出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
近年来,廷顺咸菜逐渐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加工流程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特色产业路。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张伟炜通讯员郑扬扬吴晓玲
“饭中鱼肉不如一口咸菜”
道路平坦开阔,路旁菜地绿油油,房屋错落有致,村民笑脸盈盈……驱车行驶在潮南区井都镇神山社区,所见尽是和谐幸福的乡村图景。经过井都神山学校,继续行驶5分钟就来到“廷顺咸菜”的生产基地——汕头廷顺食品厂。刚下车,一股咸香酸甜的气味便扑鼻而来。
“饭中鱼肉不如一口咸菜,咸菜常常被认为是潮汕杂咸的代表。”谈及咸菜,郑仕廷神采奕奕。他今年56岁,是潮南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咸菜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对于咸菜,他再熟悉不过。
郑仕廷说,上世纪70年代,物资紧张是潮汕人普遍的生活状态,咸菜成为人们家中的珍藏,“食糜配咸菜”更是家家户户一日三餐的真实写照,“在潮汕,日常家中最常见的是除了咸菜,还有菜脯、冬菜、南姜橄榄、橄榄菜、乌榄等,这都是可以自己做的”。
郑仕廷回忆说,他至今仍忘不了爷爷郑家顺、父亲郑海术两人腌制的咸菜香味。在他看来,咸菜最香之时属打开咸菜瓮或咸菜缸一刻。因此,每天放学回家后,他一见到父亲要开瓮取咸菜,就会凑过去闻咸菜发酵后的独特香味,迅速抓取一口咸菜放入嘴里细细咀嚼。
“这是儿时的乐趣,咸菜也是我孩童时吃得最多的"零食"了,至今还保留这样的习惯爱好。”郑仕廷称。
由于家庭贫困,郑仕廷读完初中就辍学到外地建筑工地打零工,每日工钱大概5元。实际上,在读初中那几年,父亲已手把手教过他咸菜腌制技术,对于这项技艺,他已了然于胸。郑仕廷坦言,之所以去外面打工,是想闯出一番天地。不过,在外闯荡一年后,他就选择回到家乡接手家业了。
从26岁起,郑仕廷就开始协助父亲经营家里的咸菜生意,他腌制的咸菜渐渐成为方圆几百里口味最好、最受欢迎的咸菜。加上父亲已把咸菜生意做出了规模,家里的咸菜瓮越来越多,父子俩一边腌制一边售卖,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平均有五六十元收入,在当时算是挺不错的”。
小咸菜藏大学问
“咸菜事业”步入正轨后,郑仕廷开始琢磨怎样将这项事业变成村民共同的事业。于是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招收村民进厂做工人,并发动村民及周边农户种大芥菜为他供货。据悉,目前当地大芥菜的种植规模已达200多亩。
采访中,郑仕廷直抒己见:“别小看咸菜腌制技术,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哩。”
据介绍,每年大芥菜收成之后,工厂的女工会将芥菜的外瓣剥去,清洗干净,再切成两半,摊开在太阳下晒一天,然后用食盐在菜身上揉搓,再平整地放入咸菜瓮或咸菜缸中,放一层菜撒一层盐,最后用大石头压实。盐和菜在古朴的瓦缸之中相遇,彼此交融反应,成就了简简单单的咸菜。30天左右,金黄晶莹、咸脆爽口的咸菜也就制成了。
那么,做这一行需要怎样的条件?“毅力。”郑仕廷认为,无论干哪一行,毅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咸菜虽不是珍贵的食材,看似简单易做,实则需要一定的毅力与坚持。
熬过了贫苦的日子,如今,郑仕廷放心地把工厂交到儿子郑少松手里。目前,他仍负责把控咸菜的质量关,力求产品卫生、安全。郑少松则多在外跑业务,维持与老客户的关系,同时开拓新客户,多渠道推广咸菜这道美味。
新技术也能产出老味道
“我们通常称呼咸菜、菜脯和鱼露为"潮汕三宝"。咸菜是用大芥菜做成的,通常取肉厚质脆、菜柄柔软的来做。咸菜始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说起咸菜,郑少松也是头头是道。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廷顺食品厂负责人,“80后”郑少松从10多岁起就跟在父亲身边学习腌制咸菜的基本要领。与父亲的经历类似,22岁时,他也曾经与朋友合伙到深圳做点小生意,做了两年之后才回到家里帮忙。
自从回到家里帮忙,他先后走访了汕头周边多个城市作市场调查,发现自家的咸菜在产品包装上比较单一,例如仅有“家庭装”这一款常见的塑料瓶装,难以适应各类消费群体。
“我们从2013年起推出玻璃瓶包装,此外,还开发出大桶、大瓶、中瓶、小瓶等多种规格包装,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郑少松说。
车间外,一个个干净的玻璃瓶整齐地码放在木架上静候工人前来搬运;车间内,一个个工人在机器旁忙碌,有分拣的,有加汤的,有包装的,各司其职。据郑少松介绍,为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廷顺食品厂近年来陆续购进一批机器进行机械化生产,目前已有3条生产线同时运作。
虽然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但廷顺食品厂始终坚守最原始的味道和口感,用郑少松的话来说“新技术也能产出老味道”。他们坚守“原味”这一口味,让人吃起来能够回味起小时候咸菜的鲜香。2013年,廷顺食品厂成功注册商标;2019年4月,廷顺食品厂由个人独资企业转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闻推荐
溪西文体公园成为居民休闲的“网红打卡地”。7月11日是周六,但基层干部经常是没什么节假日的。当天上午7时多,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