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继儒回首汕头特区初创阶段感慨良多 从因循守旧走向多元开放

汕头日报 2020-07-11 00:47

引子

谢继儒不仅见证了早期特区建设时捉襟见肘的困窘与艰难,而且历经了特区发展中日新月异的变迁与繁荣。昔年的荒地沙丘,如今的玉宇琼楼,40年来,汕头经济特区经历着前进中的酸甜苦辣,经历着崛起中的艰难险阻,特区创建者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敢与坚毅,在前人所没有走过的道路上奋勇当先、披荆斩棘;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无畏气概谱写着建设者开天辟地的家国情怀;他们所积累的思想、做法、经历、感受等经验财富,被后来人概括性地称之为“特区精神”。

档案

人物:谢继儒,退休前历任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汕头市分会理事(兼)、特区管委会副秘书长兼特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龙湖区区委副书记、区政协主席等职务。

时间:2020年6月

地点:龙湖区

口述:谢继儒

记录:谢初勤

口述

“扁担挑出来的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这一名称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一点都不稀奇。但是,时光重返到40年前的八十年代初提及这一话题,的确并不轻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清楚,那时的人相对封闭禁锢,思想僵化守旧,对新生事物总是难以接受,甚至还是排斥的。而在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经济濒临困境,社会问题相当突出。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正所谓“穷极思变”。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来到特区的,准确地说,是1983年汕头实施地、市合并时调过来的。那时的特区可以说就是一片沙丘地,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当年的港商来到这里,感叹深汕道路崎岖,揶揄像“骑马到汕头”。不仅交通不便,电讯也不畅通。记得1984年有一位应邀来汕的客人,因电话难通,时逢香港股市风波,恐误商机,不得已星夜驱车返港。另外能源设施极为落后,泰国华侨盛意携资来汕拟创办浮珐玻璃厂,可是来汕头后才发现,当时汕头全市供电量还不够他一厂之用,结果不得不放弃汕头,转投蛇口。

其实,就是当年特区“四通一平”的基础建设,都是搞人海战术。多少男男女女头戴竹笠,手挥锄头,肩担畚箕,就是不见汽车,更无推土机,连台拖拉机都没有,俨然一幅原始开荒图景。前来采访的香港记者甚至以“扁担挑出来的经济特区”为题,可见当年汕头特区初期建设的窘迫与艰难。

但是,我们硬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从1.6平方公里特区面积灵活发挥,根据自身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开发模式,解1.6平方公里为若干小片,分期逐片开发。首期先开发0.2平方公里小块,并以“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资一片,获益一片”的开发模式推进特区建设,这一模式备受肯定,认为是切合汕头实际的。

可以说,我们前期的建设指导思想,完全是依照改革开放这一方针进行的。没有改革开放,特区的建设根本就无从谈起。

实事求是启动制度建设

上世纪80年代初,汕头建立经济特区,由此肩负起“试验田”的新使命。

汕头特区党委会、管委会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一起步就针对那些不能适应对外开放的问题,着手改革探索,实事求是地启动了特区自身的制度建设。在引进外资,发展非公经济时,我们即同步组织专人制订出台了《汕头经济特区个人独资企业条例》,该条例以规章的形式给独资企业以必要的政策扶持、产业引导和法制保障,有效推动了个体私营经济在汕头的健康发展,并经过反复试行,补充完善,最终修成我国首部独资企业法规。同时,特区还实行住房改革制度,实现特区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特区所推行的用人制度。1984年,为激励干部任内积极工作,争创业绩,特区决定解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改干部无限期委任制为任期制。企业干部聘任制,明确干部职责权限,实施领导干部定期述职、评议,克服了干部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陈年通弊。与此同时设立领导机关承诺制,建设推行了“24小时审批答复”的制度,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从根本上改变思想观念

经济特区的建设,最重要的改变并不仅仅是发展了国家经济,增加了人民的收入,而是通过创办特区的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从以往的因循守旧向积极进取方面转变,从传统陈规向多元开放方面转变,从僵化固执向改革创新方面转变。

通过特区的实践,我们加强了对外交流,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认清了国情定位,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进而使人们敢于接触外界,敢于向一切有益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学习和探索。可以说,改革开放不仅是人们在认识领域上的飞跃,更使国民素质产生了本质上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经济特区建设,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我为自己能忝位其中,见证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目睹汕头特区建设蒸蒸日上而深感荣幸。今逢特区建立40周年,抚今忆昔,特赋诗一首,以遣志兴:

汕头特区初创有感

汕头特区初创艰,一纸空白举棋难。

求实敢试闯改革,精神硕果代传芳。

新闻推荐

三单位联合宣讲救护救援知识 防溺水,“救”在身边

本报讯(记者周敏)暑假即将来临,中小学生溺水事故进入易发多发期。为加强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教育,有效防范学生溺水事故的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