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籍画家历时三年完成巨幅水墨画《白河之战》,被北京文史馆永久收藏 听谢志高讲背后的创作故事

汕头日报 2020-07-08 01:07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文 摄

日前,北京潮籍画家谢志高历时3年创作的大型水墨画《白河之战》宣告完成,它将被北京文史馆永久收藏。

谢志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年近80的他精神矍铄,笃实谦和,一如他的画作,质朴而亲切。近日,他接受记者专访,讲述这幅历史题材巨作创作背后的故事。

一份突然降临的特殊任务

走进画家谢志高的工作室,给记者的第一感受是艺术氛围十分浓郁。画室风格质朴严谨,装潢简约温馨。迥于外面的浮华聒噪,紧闭门窗的这里竟是如此恬淡静谧。

谢志高是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尽管已年近80岁高龄,仍笑声爽朗,说话时语调平缓,向记者娓娓道来其对新作《白河之战》的感悟和心得。

“2017年,我接到北京文史馆的一项特殊任务,创作一幅历史题材大画”,回想起当年接到这个邀约,谢老既高兴又忧虑。“我画过很多次各种的主题创作,但这回与以往不同,特别是画幅之大,前所未有”,谢老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主题——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白河之战》来源于明朝初期的一场战争。长8.7米、高2.5米的巨幅水墨画气势磅礴,大尺幅的创作酣畅淋漓,将古战场千军万马战斗的震撼场景,以及多姿多彩的人物、战马等生动地展现在观赏者面前,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一次艺术创作的新挑战

回忆起创作经过,谢老双眼放光、喜上眉梢,他欣慰地说,多年来采风积累的资料和童年时深深印在脑海中的各种连环画人物形象,这一次又派上了用场。“这是一次艺术创作的新挑战”,谢老说,无论是大场面还是服装、兵器等小细节,都力求原汁原味,使画面远看有气势,近看丰富而有内容。

在创作《白河之战》这幅画之前,谢老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从中汲取了灵感。从2017年接到任务后,他反复推敲方案,设计图纸一次次推翻重来,画作前后历时3年,十易其稿才得以完成。

创作过程中,谢老花费了大量心血调整人物形象,以求内容更符合史实。“作为一名画家,每个人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可以不同,但都必须尊重历史”,谢老说,描绘历史就必须让画面进入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

为了这部作品,谢老还专程到河西走廊画马写生,积累了大量素材。创作战马时,他以线勾马,以墨染马,运用线条的轻重、起伏、疾缓勾勒了马的遒劲有力,丝毛的力度与层次准确拿捏,力求各个角度都表达到位。

此外,谢老多年的国画磨练功底,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件幸运而崇高的事”,谢老打趣说,感觉此前做的许多事情,好像就是在等待这幅画一样,这是一个机缘。

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

认识谢老好多年了,一直有些纳闷:性格直爽的他是如何绘出不同人物的千姿百态?特别是每个人的神态,那么逼真传神。及至此次坐下详聊,在谢老纯正的乡音里,记者才蓦然发现:谢老外表是北方人的豪迈,内里却是潮汕人的细腻。人生道路几番辗转,几十年来,南北文化在他身上揉合,表现在画作里的,就是刚柔相济的画风。

“走上绘画之路,完全是因为儿时的爱好”,谢老告诉记者,他自幼酷爱画画。从读小学起,他每天放学后雷打不动到小公园旧书摊租小人书看,回到家再把脑海中的人物形象画出来。

1958年,年仅16岁的谢志高考取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从广州美院毕业,两年后他被分配到河北省出版发行局工作。1978年,谢志高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成为“文革”恢复高考后央美首届研究生。毕业后,谢志高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十年后调入中国画硏究院(今国家画院)工作。

“全心投入”是谢老创作的一贯风格。他告诉记者,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坚持笔耕不辍,博采众长,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

近年来,谢老经常从北京飞来汕头小住,品尝家乡风味。“少小离家老大回”!在谢老看来,家乡承载着记忆和情感。在与众多朋友相聚之余,谢老坚持创作,如表现造船工人的主题性作品《工匠》和历史题材《文姫归汉》等大画都是在汕头完成的。

回顾谢老的艺术人生,他虽就职于中国国家画院,是名副其实的御用画家,但他的创作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的第一现场,来自民间、归于民间。在谢老的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妙趣盎然的人物姿态,更是画中人物眼眸间的丰神韵彩。画心于物,画物于心。谢老以一颗不变的初心,在世事变迁的春风秋雨里,笔绘丹青,笑看人生。

新闻推荐

缺牙修复不宜拖延 医生强调勿将牙齿当工具

生活中有许多人遭受着牙缺失的困扰。后牙缺失,影响咀嚼,而前牙缺失,不仅影响形象,更会导致说话漏风、吐字不清。近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