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精神: 胡一川《汕头风光》

汕头日报 2020-06-14 01:17

《汕头风光》油画35×50cm 1974年胡一川 作

编者按

时代成就经典,经典照亮时代。本报于“六一”节前夕特别推出“致敬经典”专栏,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今天呈现给读者的是胡一川的油画《汕头风光》,通过对作品艺术风格、作者精神人格的解读,对当年陪同画家的历史见证者的采访,与读者一起走进经典、走进创作现场,共同感受艺术大家笔下的汕头风光,感受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

油画《汕头风光》创作于1974年,是著名美术家胡一川的代表作之一。

胡一川(1910–2000),福建永定人,中国革命美术的重要领导者、艺术家、教育家、活动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新兴木刻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抗战后赴延安,任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创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长期担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汕头风光》有着特殊的创作背景。文革期间,胡一川一度是广州美院大楼的“保洁员”,扫过厕所、扫过大街。1974年64岁的胡一川恢复工作,重新拾起画笔。他来到汕头,创作了《汕头风光》《妈屿口》等风景油画。胡一川1963年还曾创作油画《南澳岛》,胡一川画展1986年在汕头展出。

《汕头风光》画面构成简洁,主体非常突出。两块黑褐色的巨大、方硬的叠石,突兀矗立在汕头湾南岸的礐石山冈上;背景为蔚蓝的汕头湾和天空,以及远处的码头、海湾上的轮船、北岸的城市和山体。叠石占据了画面的右半部分,上面的那块石头置于对岸城市和山体之上,在山岗投下的一抹黑影的衬托下,显得尤其高昂坚定。

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郭绍纲认为,《汕头风光》堪称胡一川一生的精品,“他这幅画不是简单的风景,这里面有自己的寓意,有精神寄托。他表现手法的简洁、内涵的丰富,实在是达到了极致,完全把他的色彩功力和版画功力充分结合在一起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想要表现的欲望在这幅画里表现出来。这幅画根据介绍本来位置是比较低的,他还要提升,然后把背景稍微做一些变化,应该说既是现场的写生,又是构成,可以说是灵机应变的一种构成”。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杨尧在点评这幅作品时讲到,“普通的石头叠在那里,这在很多人看来也没什么稀奇,但在他的眼里,就感到有一种力量、张力,有一种象征意义,仿佛千百年来它就在那里巍然屹立,守护着汕头的两岸,见证着沧桑的变化。作者使用了擅长的黑色,在描绘石头时,采用摆、皴、擦等手法,通过色块的对比,慢慢过渡,手法很丰富,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完全是一种更纯粹的油画语言”。

画为心声,可贵者魂。的确,《汕头风光》不仅是一幅风景画,还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精神人格。在艺术风格上,既有西方印象派和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更反映出胡一川长期对油画艺术的独立探索。胡一川的油画作品,构图简洁大胆,色彩丰富强烈,善于用粗犷的笔触抒发胸中块垒,造型有很强的体量感、重量感,显得直率感人、非常有力、非常大气,《汕头风光》就是其独具个性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在精神人格上,胡一川有着丰富的革命经历和组织领导革命美术事业经验,也有过艺术实践、创作风格不被理解乃至备受指责的痛苦,他质朴挚诚、胸怀坦荡,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从未因逆境而灰心颓唐。《汕头风光》中的叠石顽强坚实,力量充盈,如同一颗不屈的头颅,这正是胡一川精神人格的彰显,正是他重新拿起画笔的创作意志、创造渴望、生命激情,具有一种“英雄主义”的人文情怀与阳刚之美。可以说,《汕头风光》所表现的艺术对象与画家的心灵水乳交融,艺术风格与精神人格高度契合,正如胡一川日记里所言:“应该在骨子里顽强”;“画画要讲究气魄,雄浑有力,有特色的构图,强烈的色调,有力的笔触,要看出作者的个性和激情”。

笔者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汕头风光》,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感到这幅画也体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汕头城市精神,让人产生共鸣与联想。胡一川创作此画的1974年,国家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重点投资三线建设,汕头作为战备前沿,长期投资不足,对外贸易萎缩,相对于1860年开埠后到20世纪三十年代的繁荣发展,曾经的时代宠儿显得相对停滞落寞。但如同《汕头风光》所展现的顽强坚韧、昂扬不屈,汕头这座城市,汕头这方水土所养育的人群,乃至众多的根植性民营企业,广大的海内外潮人,面对时代的风云、城市的兴衰、自然的灾害、环境的顺逆,总在坚忍生存,奋力拼搏,寻求发展,总在海纳百川,勇立潮头,走遍天下。

胡一川曾说:“我一看到海和浪花,心里就感到无限宽广和美好的联想。”汕头的风光,艺术的创造,精神的力量,把胡一川这幅佳作与汕头这座海滨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闻推荐

修剪加固消除隐患 市城绿中心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

本报讯(记者林彦恂)今年第2号台风“鹦鹉”蓄势而来,受其外围环流影响,13至14日汕头市将有一次中到大雨降水过程。为有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