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建设参与者周蓝凌回忆“24小时内答复” “特区效率”营造高效政务生态

汕头日报 2020-06-30 01:39

摄影:陈文兰

引子

“我是特区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因为这份特殊的历史印记,我越是清晰地感知特区的发展,对它感情就越深厚。”见到画家周蓝凌时,他一身简单的黑T恤衫、牛仔裤,显得轻松而随意,话语却饱含深情。

毕业后,周蓝凌分配到龙湖宾馆工作,后来调到汕头经济特区组织部工作,不到30岁就享受单位福利分房,最后辞职潜心作画……用今天的话来说,周蓝凌的人生就像开了挂,顺风顺水。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周蓝凌一直面带笑容讲述着过去那段“特区人”的光辉岁月。虽说物换星移几度秋,但他仍仔细地描绘出他对特区的感情和回忆,细数一次次耕耘与收获,汕头经济特区前进的铿锵步伐声久久在耳际回荡。

口述

开放思维灵活机制实现自我价值

走在龙湖区政府大楼附近的林荫大道,随处可见林立的通用厂房,这些就是当年汕头经济特区最早的引凤之巢。龙湖宾馆等外资企业在这片热土上谱写发展传奇的同时,也描绘着特区建设的新华章。

1986年,我毕业分配到龙湖宾馆。那时宾馆周围是一片荒郊野岭,宾馆南楼正在施工建设中,整个宾馆像个大工地,新楼锤打地基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就是特区节奏,时间就是金钱。

1987年,完成南楼基建工程的龙湖宾馆开始大规模公开招聘合同工,一批又一批“拓荒者”怀揣着干一番事业的梦想,源源不断汇入,和我成为同事。龙湖宾馆是建立特区的一个窗口——它对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接待环境,那时到特区投资的外商基本都住在这里,对内吸引了大批汕头市区的群众来参观,体验第一家涉外星级宾馆的豪华和到“金砂快车”用刀叉吃西餐的新鲜感,让更多人认识到建立特区的意义。

因为学的是美术专业,我被分配到总经理办公室当美工。半年后我有点不情愿的被调到宾馆人事部工作,不情愿的原因只有一个,美工这份工作和所学专业对口,我更喜欢,而被调到人事部的理由也很简单:我是共产党员。

那个年代用电脑设计很稀罕,海报、招牌、广告都是手绘的居多。当时,摄影机和相机属于奢侈品,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有些人几年都没法照上一张相。那时宾馆因涉外工作和公关需要,配置相机和摄影机这些设备,美工有机会使用这些设备。后来宾馆因为制作员工“胸卡”的需要,购进一台即影即现的照相机,随后拍摄和制作“胸卡”工作就落在了我身上。

即影即现摄像机在那时很金贵,特别是那些包含了显影和定影的相纸更以张计价,这种摄像设备之前没接触过,我是“临危受命”。没办法!也只能硬着头皮摸索着顶上。在特区这片土地上,最宝贵是充满朝气的活力和积极向上的发展机会,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先进的设备和经验。在外企工作尽管辛苦,但更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开放的市场理念和机制也让我坚信这里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

雷厉风行创新编制资源管理

1988年,一纸调令把我调到特区组织部。特区设立初期,管委会管理机构都以“精简、高效”为目标设置党政合一的工作结构,组织部的工作职能几乎涵盖了党政干部的组织、调配、任免、工资、编制、人事等工作。后来因管委会对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视,1988年设立了编委办公室。一开始,特区内的国有企业、汕头特区海关以及公检法等单位的人员编制都由组织部管理配置,编委办公室设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需要更灵活的用工制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编委办放开了对企业的编制管理,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自主定编,后来随着特区海关等一批机构实行垂直管理机构编制也转由相关垂直的上级机构进行管理。

人多地少、交通基础差……面对艰苦条件,当年汕头特区发挥改革开放开拓者精神,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为方便招商引资,服务在特区创业和投资者,汕头特区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率先”,其中“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开创了行政管理机关实行承诺制的先河。

“24小时内答复”口号的提出,得到了特区各行政单位、各基层的强烈反应,也对我们的编制设置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机构精简而职能齐全,编制少而工作量大的局面,我们不断地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合理分配人才资源,对于职能弱化的单位逐年收回编制,用于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等重点部门和急需岗位,确保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

如今回想起来,还不由感叹“特区效率”,短短几年,特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事编制的革新也是特区发展的缩影,职能部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企业和投资者到职能部门办理业务时,可以一次办完的事,不跑第二趟。令人满意的服务,造就了令人向往的投资软环境。“到汕头特区办事方便、手续简单、干脆、不麻烦”、“这里人情味最浓,服务最周到”等口碑渐渐流传开来。

敢闯敢试“特区精神”时代传承

在今日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闹市区,我们很难想象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荒芜。每天,我迎着朝阳骑着单车上班,从西堤码头到汕樟路是最繁忙的交通街区,汕樟路以东就成了郊区、田园,尽是土路、沙路,唯一一条大道就是通往汕头特区的红旗东路(今金砂东路)。

忽如一夜春风来,汕头特区建设如春潮迸发,满街都是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满怀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大家谈论新事物、探讨新想法,充满活力和激情。通用厂房迅速拔起,外资企业接连落户,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气势和情怀,就是经济特区建立伊始自带的基因。

上世纪80年代,房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拥有一套新住房成为人们的新追求。1991年,单位福利分房,我分到一套位于丹霞庄的两房一厅。现在想想,当时是真开心呐,后来再换新房子的时候,感觉都没这么强烈,这房子成了我参加特区工作的物证,现在成了我的工作室。

在那段峥嵘岁月,我最为满意的是干事的环境,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特别是机构改革,为了调研,我们走遍了区内所有的职能机构、乡镇、街道办事处,为机构改革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根据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要求,设置更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机构编制,早点把事办好。尽管我后来为了追求美术创作事业,辞职了,但对我来说,在特区打拼的这段经历,是自己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40年弹指一挥间,一代新人换旧人,变的是时代脉搏,传承的是“特区精神”。我觉得,特区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只要你肯努力,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档案

人物:周蓝凌,汕头人,艺术工作者。曾在龙湖宾馆、特区组织部编委办公室工作。

口述时间:6月23日上午

地点:市区周蓝凌画室

记录:陈文兰 尔霓

新闻推荐

浓情服务迎端午 龙湖区金霞街道开展党建引领先锋行主题活动

本报讯(记者陈柔燕)近日,龙湖区金霞街道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系列活动之“党建引领先锋行·浓情服务迎端午”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