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大桥通车书写发展新篇 建桥“门外汉”见证百年夙愿梦圆
2015年1月1日,这是历史性的一天,南澳大桥建成通车!南澳人民陆海相通的百年夙愿终于实现。
南澳大桥凝聚的是数以千计的参建人员,21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汗水;见证的是汕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日新月异,海上交通发展的巨大变迁!
“南澳大桥不仅是广东省首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斜拉桥,也是国内第一座开工建设的跨海矮塔斜拉桥,海上施工难度在当时居国内首位。”土生土长的“海岛人”袁永平是南澳大桥建设总公司副总经理、南澳大桥管理中心主任,是大桥建设过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百年梦想——
南澳人翘首热盼跨越天堑
在南澳大桥还没建成通车之前,长期的交通不便制约着海岛的发展。“十里莱芜海,过渡迢迢难。”——这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南澳人民进出岛需辗转饶平、东里,艰辛过海的真实写照。1992年,莱长渡口的开通让南澳岛民告别了昔日辗转搭船、艰辛过海的历史,但陆岛运输只能在白天正常天气条件下靠唯一的渡轮实现,交通仍旧十分不便。
牵莱芜接山尾,建设过海大桥,成为海岛儿女最热切的愿望!
在汕头市委、市政府和南澳县委、县政府的艰苦努力下,南澳大桥项目于2005年完成了各项专业性评估和立项申报工作。2006年1月,省发改委批准南澳大桥立项,同年按程序启动项目相关工作。2009年1月,省交通厅出具了南澳大桥项目施工许可审批意见,同意项目开工。
至今提及建桥历程,袁永平的激动和感慨之情仍溢于言表。他介绍道,为保证大桥建设科学、有序地推进,南澳县在2008年成立了南澳大桥建设总公司,同年又成立南澳大桥建设管理中心,按照“一套人员,两个牌子”的原则,合署办公、对外运作。“南澳是小县建大桥,当时的南澳县财政收入仅2000多万元,县里仅有一名二级桥梁工程师,资金紧张,技术空白。”为此,南澳县政府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工作人员负责大桥建设的工作协调、日常管理,他便是从南澳教育系统抽调到大桥公司,成为建桥的一份子。
袁永平告诉记者,尽管大桥公司的每个人都是建桥的“门外汉”,但基本都是南澳岛民,对陆岛交通“瓶颈”问题给岛上军民带来的极大不便和对全岛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深有体会,更明白“牵莱芜接山尾”是海岛人民百年的梦想,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攻坚克难——
六年鏖战大海之上跨“飞虹”
南澳大桥建设难度远远超出参建人员的预想! 从2009年1月20日开工建设,到2015年1月1日正式试运营通车,中间经历了长达6年多漫长且艰辛的建设过程。
南澳岛是台风袭击和台风严重影响的多发区,建桥海域又处风口浪尖。据实际记录统计,每年对南澳岛造成影响的大小台风多达十数个,年平均实际可作业天数只有160天左右,比预计的年均有效作业天数270天存在巨大出入。除了气候条件恶劣,工程所处的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多变,且有“孤石”和岩层间软土夹层,桩基础环节的施工难度达到国内水上桩基之最。据袁永平介绍,在开工最初的8个月内,施工单位只打了56根钢管桩,这与最初计划每天打桩15根的进度相差甚远,为此工程只能暂停下来,重新开展地质补勘和静载动载试验。“尤其是主桥大直径桩基的施工,难度巨大,原计划7个月完成,但实际历时近20个月。”
3年规划、6年多施工,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多方合力,终于制服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到2014年7月26日,南澳大桥实现合龙,累计完成主体工程量近99%。12月13日,项目主体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几代人的翘首以盼、十年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造福岛民的时候。袁永平说:“南澳大桥建设期间,从省、市、县,参与、参建的单位就多达138个,建设施工人员数以千计,成为南澳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宏大、作业条件最艰苦、时间跨度最漫长的历史性工程,也创造了中国建筑海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2015年1月1日,南澳大桥建成通车,从根本上解决了7万多岛民和岛外游客进出岛难题;并与“县县通高速”的大交通网连接,南澳与汕头、潮州1小时以内的交通圈由此形成,其区位优势尤其是港湾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海岛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通车当年,进岛游客猛增到4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2亿元,分别比增383.6%和187.1%。这几年,旅游业持续保持蓬勃发展,进岛游客、旅游综合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旅游接待人数77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6亿元。
本报记者 蔡晓丹
新闻推荐
织密防汛责任网 筑牢应急防护线 市领导赴南澳检查督导防汛工作
本报讯(记者陈冬琪)昨天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吴启煌带队前往南澳县检查督导防汛工作,秘书长李绿岸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