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沟畔的风华岁月
偶尔翻阅资料,无意间发现了一些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初期的珍贵老照片,其中有一幅黑白照片是站在迎宾路的角度拍摄的龙湖沟(见图):清澈的沟水自北而来,在照片中拐了一个90度角,向东而去,沟的两侧还都是起伏的沙丘和零零星星的木麻黄树……
这幅珍贵的照片是从迎宾路的角度拍摄的,可能是站在当时的沙丘上。一沟之隔的对面就是1.6平方公里的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整整40年过去了,深圳经济特区是1980年8月正式成立的,汕头特区的启动较之延缓了一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起步建设。同年11月14日,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正式成立,在这片荒芜的沙丘上搭起了简陋的窝棚,并且在龙湖沟清澈的渠水上架起了简易竹桥,人们穿着胶底布鞋从桥上一晃一晃地走到对面的荒地上……从此,汕头经济特区在这片土地上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40年前的龙湖沟又叫东墩排水沟,曾为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自新津河铁洲引入韩江水, 一水蜿蜒东奔南走,流经流美、浮东、浮西、北墩、南墩、龙湖,全长13.5公里,从现在的龙湖小学前面的龙湖关流进汕头海湾。沿沟两侧除了横竖错开的旱田、水田,就是杂乱的荒沙丘。关外是广阔的塭池,塭池的大堤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海滨花园一带。塭池外又是一连片的海滩,退潮时举目皆是烂滩涂,当时常见到围海造塭的磊口村民跨越海湾而来,驾着小舟在海滩涂上劳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附近郊区的崎碌徒步到龙湖沟畔,要走过现在长平路那段曾经的沙土路,走过现在飞厦社区那片宽敞的旧飞机场。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那可是一段遥远的路程。当年路旁是一列木麻黄树,树的后面除了体校和旧民居,基本上都是水田、菜园等原生态田园风光。进入旧飞机场,茫茫一片的水泥地几乎寸草不生,右边是浅海滩涂,左边是起伏的沙丘,难以见到一棵可遮阳的大树。走过旧飞机场,就来到现在龙湖小学前面的龙湖关。
当年龙湖关的涵闸现在还保留着,在龙湖小学南侧不远处可寻觅得到。那时,关内是引自韩江的淡水渠,渠水清澈见底,沟底是软绵绵的细沙,沟两岸是雪白的沙子,起伏的沙丘间不时有一畦畦的菜园、番薯地,一派古朴宁静景象。每逢退潮龙湖关闸放水时,闸口就会出现众多鱼儿为躲避入网逆水溯流时纷纷跃出水面的奇观。关外是两道夹着溪流的长长土堤,涨潮时,海水沿着咸水溪一直漫延到龙湖关闸下。土堤西侧的塭内就是现在的丹霞庄、碧霞庄等;东侧的塭内则是现在的朝阳庄、丹阳庄等。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年仅有1.6平方公里的汕头经济特区雏形就在这幅照片中的龙湖沟侧畔孕育、孵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这道因流经龙湖村附近而得名的龙湖沟,也在日新月异的变迁中见证了特区发展的足迹。一开始,龙湖沟两边筑起石篱,修起马路,附近的沙丘荒滩被平整。接着,在迎宾路头建起了迎宾桥,通用厂房、龙湖宾馆、管委大楼以及金谷园、金珠园等配套住宅区也相继崛起。没几年,照片中的荒沙丘早已觅无踪迹。踏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龙湖沟两侧土地的加速开发,建南花园、环碧花园、奋发园、丹霞庄等多层、高层住宅区或写字楼相继在两岸矗立,沿天山路的沟畔逐步建成绿化带,并且实现了生活污水与沟水分流。昔日这一整片远离市区的偏僻荒野和海湾浅滩,如今也已成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区。半个世纪以来,龙湖沟从农田灌溉渠到城市排涝沟,从市民唯恐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到再次引韩入渠,沟水变清,市民畅聚沟畔休闲娱乐;脱去旑旎自然风光,穿上了城市时装的龙湖沟,变得更时尚,更可亲了。
望着眼前这幅老照片,思绪好像又回到年轻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一桩桩往事在记忆里萦回,历历在目。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过去点滴的记忆就像一幅随意着墨的五彩画卷;既往繁杂的往事,在时间的冲刷下,有些已变得模糊。不过,龙湖沟畔的世事变迁,总诱发记忆的触角在心田里蠕动,不时触碰心弦,荡起涟漪。为寻觅那随时间变迁的故事,不久前特地沿着龙湖沟旁徒步往返了一趟。这一走,还真收获了满心的愉悦和感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翁夏摄影报道)近日,由龙湖区文明办、龙湖区教育局主办,汕头市下蓬中学集团总校承办的“诵读经典诗歌,传承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