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经济特区企业发展总公司总经理蔡章德:创业“交际舞”舞出国际化步伐
蔡章德
第六十七届广交会期间,蔡章德与国外客商洽谈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王漫琪蚁璐雅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西方社交场合里曼妙轻快的交际舞很快走进国内许多年轻人的生活里,作为汕头经济特区参建者之一、汕头经济特区企业发展总公司(下称“特区企业总公司”)总经理的蔡章德,叙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公司为方便与国外企业沟通和交流,学习交际舞并“舞”出了企业国际化步伐的故事。他说,企业总公司过去奋斗的历史和取得的成绩,归功于“老一代特区人”的特区精神——“能吃苦、能拼搏、无私奉献”,他笃信这种宝贵的时代精神将被永远铭记。
“老特区人”见证特区巨变
1984年,刚退伍的蔡章德被分配到汕头市物资局工作,在当时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单位,但对于一个热血澎湃、勇于挑战的退伍军人来说,这工作“太过安稳”了,日渐开放的经济特区创业环境让蔡章德跃跃欲试。1989年,他调动到特区企业总公司任团委书记兼总经理秘书,这成了蔡章德人生“转型”的良机。
“老特区人”是蔡章德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奋斗在经济特区建设一线的工作者的称呼,原特区企业总公司总经理吴克赵等老一代特区人的奉献和毅力让他深深敬佩:“上世纪80年代的汕头经济特区是一片荒山野岭,大家对特区建设真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时来参与特区建设的人都是能吃苦、能拼搏、无私奉献的,这就是‘老一代特区人’的特质,这就是宝贵的特区精神。”
凭着这股不怕吃苦、敢闯敢拼的特区精神,蔡章德迈入这片经济特区建设热土,亲身见证了近四十年里由“一片荒山”到建起“第一高楼”、再到“国际化企业”的巨大转变,个人价值也在这其中得以实现。
国际接轨程度与时俱进
上世纪90年代初,特区企业总公司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节奏,经常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其中令蔡章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请老师教职工跳交际舞。“在非用餐时段,公司食堂的桌椅被清空,职工们在食堂翩翩起舞,一派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气象。”除了“舶来品”交际舞,公司还有一个带卡拉OK的多功能厅,广受公司职工的欢迎,许多年轻人经常聚在公司唱卡拉OK,激昂的歌声唱出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公司里,国际化的元素除了员工活动外,还有企业管理制度。据蔡章德介绍,当年特区企业总公司旗下的中外合资企业——汕头经济特区东京元件有限公司是上级领导视察必去的地方,“在那个年代,许多国内工厂连统一工作服都没有,但是在这个中日合资企业中,每个女工都整齐佩戴工作头巾,头巾颜色按照不同工种分发,一切井井有条,这企业先进、严谨的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后来也借鉴到其他下属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去。”
依靠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特区企业总公司与国际接轨程度与时俱进,从企业保税仓的设立到出境设厂办公司,无不走在全国最前沿。蔡章德回忆道:“经济特区企业设立保税仓在当时是非常突破性的举措,用户可以更加直观地体验进口货物,大大促进了企业销售。上世纪90年代初,公司旗下合资企业丽岛针织汕头经济特区有限公司还在英国设厂,很好地解决了贸易配额的问题,那时我帮助驻外的管理人员和业务员办理外事签证,这在国内都是走在前列的新尝试。”
前沿举措开创多项先河
在汕头经济特区这片优渥的营商热土上,特区企业总公司是一颗不容忽视的闪耀之星,几十年间发生过无数的特区故事,更留下许多首开时代先河的前沿举措。蔡章德自豪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特区企业总公司与长荣厂房开发公司合作建设的“长荣大厦”,曾经是粤东地区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物。除此之外,特区企业总公司很早就拿到了全国进出口贸易权,“这在汕头经济特区甚至全国来说都是罕有的,因此公司外贸业务从港澳地区拓展到全世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香港‘富士达’和意大利‘阿里斯顿’等多个世界品牌产品的总经销。”
特区企业总公司从1983年成立时仅二三十名职工,到企业巅峰时期达9000多人,拥有直属国有企业20家、中外合资合作和内联合资合作企业53家、企业下设大小工厂近100家,上世纪90年代初就实现了超过5个亿的营业额、出口创汇超过3000万美元,曾是全国五百家进出口额最大的企业之一。依靠政府和政策的全力支持,特区企业总公司从计划经济时代一步步走向了与国际接轨的集团企业,完成了历史交给她的光荣使命,这也正是许多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崛起的企业缩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欣琪)6月24日,首次跃上“云端”的第127届广交会圆满闭幕,汕头市参展企业收获颇丰。展会虽已闭幕,但对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