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 龙舟鼓 汕头澄海的龙舟与众不同,独具一格,充满地方人文色彩
龙舟竞渡场面
东里月窟村举行隆重的龙舟下水仪式
■ 陈为峰
民谚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实,不必相隔那么远,有时只相隔一条江,人们的口音和习俗就发生了变化。别的不说,单是龙舟,汕头市澄海区的龙舟就与众不同,独具一格,充满地方人文色彩。它没有珠江三角洲的“长龙”动辄长30米以上,可载荷多者上百、少者也有70余人的庞大身躯;也没有福建莆田龙舟高高翘起的船头;甚至没有同属潮汕地区的揭阳为龙舟安上做工精致、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龙头和龙尾的习俗。
潮汕的龙舟有“真龙”和“假龙”两种。“真龙”造型仿传说中龙的形象而造,由龙头、龙颈、龙身和龙尾4部分组成,船腹和船舷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揭阳一带的龙舟属于“真龙”。“真龙”还分为红龙、黄龙和青龙三种。具体说来,涂上红色挂红须的叫红龙,涂上黄色挂黄须的叫黄龙,而涂上青色挂青须的叫青龙。而“假龙”则是一种双头尖的龙舟。澄海的龙舟属于“假龙”,俗称“公鸡船”和“无头臼”,状若织梭,长11米,宽1.1米,浑身涂上蓝黄红黑白赤紫各种颜色,看似随意涂鸦,实则有章有法。其图案以雄鹰和蝴蝶为蓝本,采用夸张和变形的抽象艺术手法,以七色杂陈的艳丽板块,去表现蛟龙的力量和形体之美。
澄海的龙舟为何不安龙头和龙尾?至今尚无定论。如果说是为了节约,这似乎不大符合澄海人输人不愿输阵的性格。世间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可能与需要这个大原则。澄海龙舟赛多在池塘里进行,而且不像其他地方,从起点到终点都是一条直线,澄海的龙舟比赛一般要在水中掉头转身4次,如果装上龙头和龙尾,加大转身难度不说,也容易互相碰撞。窃以为最初也曾装过龙头和龙尾,后发现上述问题之后,便将它们除去,仅在船头和船尾饰以红布代替之。昔日澄海乡间池塘星罗棋布,而且不乏面积近十亩甚至超过十亩的池塘,这就为端午龙舟竞渡提供了良好的水域环境。
澄海的龙舟每船全员配备14人,击鼓1人,掌舵1人,桡手5对10人(分头桡1对,二桡1对,肚桡2对,尾桡1对),鼓手1人,舵手1人,还配备戽水和扣钦仔(一种小锣)各1人,均以识水性和灵活敏捷的少年任之。正式比赛时,有些地方不设扣钦仔角色。在整条龙中,掌舵者是把握方向之人物,特别在绕桩转弯之时,其作用尤为关键;桡手是龙舟前行的动力;鼓手坐船头,背水而行,看似轻松,实则任务繁重,他为整船总指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和调动众人的积极性,而最后抵达终点争夺标旗,也由他去实施。一名好的鼓手,能在关键时刻,纵身一跃,来招“鹭鸶翻莲”绝技,眼疾手快,夺取象征胜利之标旗 ;而戽水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比赛过程,龙舟几乎贴水而行,由于行进速度极快,池水难免会漫涌入船,如不及时戽去,少积成多,不但加重龙舟的载荷而影响速度,弄不好还会造成沉船事故。唯有全船人通力合作,才能取得好成绩。在挑选选手时,为了减轻载荷,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体重轻的选手入选机会更大。
每年一到农历三四月份,澄海各村各社的龙舟队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如东里镇月窟村,于农历四月初十左右择日将平时吊放于祠堂内的龙舟请出,并在离祠堂不远的月窟古庙前举行隆重祭拜活动。仪式结束之后,在乡人的簇拥下和热烈的鞭炮声中,龙舟如睡醒的蛟龙般呼啸下水。下水后,桡手们特地将龙舟划到古庙前面水域转三圈,然后才进行常规训练。
澄海传统的龙舟赛,其赛制采用捉对绕桩竞赛形式,与别处若干条龙舟一起比赛不同,别具一格。出发不是听口令,而是采用“对行”方式。出发时先一点慢一点都没关系。只见两条龙舟在水中不紧不慢地行驶着,胜似闲庭信步,打鼓者只击鼓墙,一点大赛的气氛都没有。忽然,出发后一直作互相观望状的桡手们异口同声发出一声“好”,原来两船已处于同一“起跑线”了,“对行”成功!击鼓者立刻改击鼓心,比赛正式开始了。有时“对行”颇费周折,比赛尚未正式开始,桡手们已耗去不少体力,由此近年一些地方采用砍绳出发形式。比赛过程,两船各行其道。每到转弯处,桡手们就“嗨嗨嗨”地高喊起来,调动自身的所有能量,努力克服由于航道急变而产生的阻力,奋力划桨,情景十分震撼。
在澄海,不少地方还保留这样的习俗:获胜的一方当晚要备足白米饭,此饭俗称“龙船饭”,置于宗祠前,供人品食。民间认为“龙船饭”是力量和兴旺的象征,故前来索取者络绎不绝。
比赛过后,大家余兴未尽,对参赛各船司鼓者的好坏,掌舵者的巧拙,桡手们的桨法和力度等等一一评述,津津乐道。所有这些话题,民间均称之为“龙船话”。
新闻推荐
建设“望见山看见水”美丽新农村 澄海前美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备选村”
走进澄海隆都镇前美村,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盘根错节的古榕树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让人不觉萌生古朴之意,有回归自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