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和平镇的蠔湾风光绮丽,千年的历史沉淀,慢慢绘就其丰厚的人文历史画卷,牵动着海内外潮阳人的恋乡情怀 江湾无弦万古琴

汕头日报 2020-05-30 01:27

■ 郭亨渠/文 马文豪/图

潮阳和平镇地处练江下游,境内溪流纵横交错,是潮汕平原典型的水乡。练江从西向东流至这里,偏偏把一泓碧水安放在距海不远的江段,形如天然小湖泊。因和平宋代以前称蠔坪村,当地人就把这泓碧水称为“蠔湾”,蠔湾千百年来的传奇故事和绮丽风光,牵动着海内外潮阳人的恋乡情怀。

站在江湾大堤,浪涛阵阵拍打着堤岸,四周绿荫掩映,阳光下,绿水波光粼粼,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洁白浪花;群鸟飞翔,时而俯冲下来,啄食跃出水面的小鱼。一幅水墨丹青,浑然天成。湾畔北山,群峰似浪。真是苍山不墨千秋画,江湾无弦万古琴。千年的历史沉淀,慢慢绘就其丰厚的人文历史画卷。

和平蠔湾,和历史上好多名人的名字分不开。南宋丞相文天祥,兴义军抗元,驻兵蠔坪村(今和平镇),晨昏常在蠔坪桥和蠔湾畔漫步。史载,祥兴元年(1278)十一月,义军与潮州水军数百人合兵攻陈懿,擒斩已降元的潮州知州刘兴于蠔坪湾畔。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著名将领戚继光率兵从潮州至潮阳抗倭寇,兵过和平蠔坪湾时,感慨万千,挥毫写下《督兵过潮州渡》一诗,诗曰:“汗血炎方七见春,又随残月渡江津。行藏莫遣沙鸥识,一片浮云是此身。”戚继光在江湾畔练兵,在周边斩杀倭寇,蠔湾成了练江平原门户,把倭寇拒之于外。1939年春,马士纯按中共潮汕中心县委决定,到和平创办南侨中学三分校,得到清朝末代进士、知名学者范家驹的大力支持,范家驹与和平地下党和学校领导人常以游蠔湾为名,在游船上商议办校有关事项。南侨中学为革命培养了一批人才,好多人从蠔湾乘船出海,奔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化工部副部长的陶涛谈到家乡的蠔湾时深情地说:“当年的一叶孤舟,悠悠帆影把热血青年驶向硝烟弥漫的抗战前线。蠔湾是革命路上的起点。”

水利万物,泽及众生。和平人的梦里水乡,水本是乡愁,但前些年因练江污染,水成了两岸人民的忧愁,江水污臭,江面浮莲塞道,捕鱼船的帆影成了一个远去的文化符号。治理练江,牵动了省、市和各级领导的心,练江两岸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众志成城,经过三年多的治理,练江水变清了,蠔湾水变清变绿了,多年不见的渔船又游弋在练江上。蠔湾因地处练江下游出海口、咸水淡水混交,鱼类多,海里的乌尖鱼、淡水的草鱼、乌鱼、鲢鱼等在这里和睦相处,这里成了练江流域的“舟山群岛”。家住蠔湾之畔的六十多岁打鱼人老马是蠔湾沧桑的见证人,他说,湾里的水,上世纪70年代饮用灌溉,80年代淘米洗菜,90年代以后变黑发臭。如今,练江水变清了,蠔湾水变绿了,成了鱼们的家园。老马购置了二十多艘小木舟,雇用一批渔工,抛网捕鱼,把捕到的鱼加工成鱼丸,每天有几百斤鱼丸销往毗邻乡镇。听着老马的讲述,看到数艘睡莲般的小舟停在潭边,潭面上碎银点点,来自天际的白光将小舟刻印水中,孤独又安静。江河不见舟楫,就像草原没有牛羊。史载,唐代以前,练江是没有舟楫的,唐代,福建人、潮州刺史洪圭致仕之后,举家定居潮阳,造了木舟二十多艘,开展水上运输和捕鱼,成了练江水上运输和捕鱼的始祖,蠔湾也由一潭死水变成一处佳景,是舟楫聚集栖息之地,白昼网落网收,夜晚渔火灿灿,弦乐笙歌,风情万种,犹如世外桃源。

我们在蠔湾周边漫步,周围已建成了妈祖文化公园、广场,建了楼台亭榭。蠔湾水清了,练江大堤至蠔湾周边的绿地人行道,被大家称为没有围墙的公园。

古诗有“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佳句,蠔湾,清水绿岸,飞雁惊鸿,鱼跳如歌,成为人们漫步亲水的长廊。

新闻推荐

金灶杨梅香 果农采摘忙 直播带火“山货”点燃消费扶贫

金灶镇杨梅飘香。“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潮阳区金灶镇杨梅飘香,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与往年传统销售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