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共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畅通三地往来通道 助力深度融合发展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空港中心,将横琴作为澳门机场陆路货站“飞地”;延伸京港高铁至澳门,支撑澳珠极点;放宽港珠澳大桥通行车辆配额,提升大桥通行车流量……
今年的全国两会,多名代表委员一致将目光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新形势下,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民生融合等建言献策,助力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梁涵黄鹤林蒋欣陈刘梓欣刘艳婷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市外伶仃岛邮政营业所主管谢坚: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空港中心
作为一名坚守在外伶仃岛30余年的邮政员,全国人大代表谢坚心系海岛事业与邮政事业的发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谢坚今年更把目光聚焦于珠澳合作等话题。
“珠海应该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全面加强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今年的全国两会,谢坚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空港中心等建议,并重点关注港澳同胞对祖国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问题。
横琴可作为澳门机场陆路货站“飞地”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体量较大,其中影响经济体量最主要因素是对外贸易。”谢坚认为,与世界三大湾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度领先,排名第一,港口规模优势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对外贸易的核心基础优势。
然而,大湾区内的香港机场和澳门机场,虽具有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优势,但也存在场地狭小、成本高昂等问题。因此,谢坚建议,建设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国际空港中心,如“香港—东莞空港中心”和“澳门—珠海空港中心”。
“东莞港可作为香港机场的水路货站"飞地"、珠海横琴可作为澳门机场的陆路货站"飞地",利用内地的土地、人工、码头、货源地等资源要素优势,进一步将港澳机场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机场。”谢坚希望,珠海等珠三角城市可因此享受到国际航空带来的便利,以助力本地高端制造业提高物流优势,巩固“世界工厂”地位。
除了对外贸易,作为一名邮政业老员工,谢坚也见证了中国邮政业的发展,看到了邮政行业便民利商的重要功能。在他看来,中国已成长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寄递市场,在服务经济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用地紧张等因素,邮政业快递物流枢纽建设面临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未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谢坚建议在城市规划中配套安排邮政业物流枢纽建设用地,尤其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等物流核心节点的能力建设需求给予支持。
为港澳青少年与内地互动创造条件
作为父亲的谢坚,一直十分关心祖国青少年的成长。去年,谢坚便提出了希望国家执法部门对网络游戏监督管理的建议。在珠海生活了几十年的他,常接触到不少港澳同胞,也关注到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在珠海创业就业。
“港澳青年还可以加深对祖国内地的认识和了解。”谢坚认为,应为港澳青少年营造互动条件,扩展学习空间,帮助其更加了解祖国历史与内地发展。
谢坚发现,近年来,到珠海学习交流的澳门学生越来越多,通过入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母校文化之旅、聆听建校历史等各类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与大陆同胞的感情,也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
在推动珠澳文化、产业融合方面,他还关注到珠海国际设计周对促进珠澳合作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作用。“2019珠海国际设计周的举办,既吸引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大师齐聚,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珠澳设计中心等两地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的成立。”
谢坚建议,支持珠海国际设计周发展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顶尖设计盛会,从而进一步发挥设计周在推动珠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纽带作用、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汇聚世界级设计资源的引领辐射作用,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引擎和资源平台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许继电气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廖贵平:
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几天前,全国人大代表、珠海许继电气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踏上赴京路途。他带着几份深入调研和静心准备的建议,开启一年一度的履职重要时刻。今年,他聚焦大湾区民生问题,“企业职工权益保障”“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学校教育”等都是他关心关注的话题。
旧楼加装电梯“政府出大头”
老旧小区改造,是解决城市痛点,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向,也是延续投资强度,有效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的重要手段。其中,老旧小区的硬件设施——电梯加装迫在眉睫。
“全国各地、特别是城镇住宅小区,没有电梯的旧楼较多。”廖贵平查阅资料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7万个老旧小区,其中五层及以上无电梯的旧楼居多,业主对电梯的需求特别大。在这些老旧小区中,60岁以上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因为没有电梯而导致极大的出行不便。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此类民生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尽管当前全国各地市陆续出台旧楼加装电梯补贴政策,但由于建造成本高、居民意见难统一等因素,政策实质性落地成效弱。廖贵平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广东地区加装一部六层楼的电梯总费用在45万元—65万元间,按楼层系数分推法计算,五、六层分推最多约需要承担5.50万元—8.5万元/户(按每户平均90平方米计算),“这对于老年人(退体职工)、低收入群体是一笔非常大的家庭支出。”
为此,廖贵平建议在旧楼加装电梯资金支持政策上“政府补贴大头,居民出小头”,各地政府的补贴比率拟规定为:以当地一般平均造价为依据,每台电梯补贴金额不低于总造价的50%。
为推动政策落地和小区居民意见统一,廖贵平认为,可在各地出台的既有住宅(旧楼)加装电梯指导意见或办法中统一规定“增设电梯的意向和建筑设计方案,经本单元房屋专有部分占总建筑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户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可避免影响大多数人利益,也不易产生矛盾纠纷。
他希望,政府可在政务服务中心等地设置或指定专门窗口办理旧楼加装电梯业务,利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在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工作的积极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
对困难群体给予养老金上涨倾斜
“关注退休人员权益和保障”是廖贵平此次关注的另一项重要话题。根据2019年发布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我国2018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2.4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9%。
社会老龄化问题让他关注老年群体的权益保障。其中一个是退休返聘人员的劳动权益合法性。廖贵平指出,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第44条规定,达到退休年龄情形时,劳动关系终止。
“我认为有必要对我国《劳动合同法》有关条款适当修改、完善。”廖贵平说,只有这样,才能对退休后或者被原单位返聘,或去新的单位再就业进行主体确认、给予劳动保护。他建议,未来立法应当打破纯粹以退休年龄来判断是否有劳动关系的做法,只要劳动者从事从属性劳动,就应当受劳动法保护。
他建议删除《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在未删除前,可做两项解释,一是对法定退休年龄做弹性解释,并赋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重新协商的权利。二是只是针对原有合同而言,并不针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劳动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能力。
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保障话题,也是廖贵平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当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相差较大,“养老金激励原则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但国家在调整增加退休养老金时,应适当向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从企业退休且养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员倾斜。”
他建议,对困难群体进行重点帮助,例如高龄退休人员、边远地区退休人员,在养老金调整时适当提高上涨水平;考虑对企业退休且养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员给予适当照顾,逐步提高处于低养老金水平的退休群体的养老金。
同时在规定养老金调整(增加)具体操作方案时,建议采用“定额调整”。也就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当期退休人员养老金上涨幅度,以省为单位控制当地增加养老金总额。其次是养老金上涨幅度与个人缴费年限取消“挂钩调整”,取消养老金调整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双轨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力。
全国政协委员、珠海市政协副主席潘明:
延伸京港高铁至澳门支撑澳珠极点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珠海市政协副主席,潘明一直心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2020年,他带着多份提案赴京参会。与去年一样,他的提案内容依旧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轨道交通建设和水域生态保护有关。
希望将京港澳高铁纳入高铁网规划
继去年建议推进珠澳高铁枢纽建设后,今年潘明进一步提出延伸京港高铁至澳门,建设京港澳高铁的提案,再次聚焦轨道交通建设。
潘明指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澳珠极点目前仍缺少高速铁路的服务和支撑。因此,如能将京港高铁延伸至澳门,建设成京港澳高铁大通道,将为澳门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注入新动力,对促进澳门经济的适度多元发展,带动珠三角西部发展和粤西沿海经济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举有利于“串珠成链”。潘明认为,目前,广东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如京港澳高铁能尽快推动实施,可串联起厦门、汕头、深圳、珠海五大经济特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三大城市群,打造东南沿海高铁经济带。
在潘明看来,只需从深圳西丽站出发,依托深珠通道向西经珠海至澳门,便可形成京港澳高铁大通道,“希望尽快促成国家将京港澳高铁纳入相关的高铁网规划”。
建设模式上,潘明认为可以不受限于公铁合建模式,优先推进深珠通道的高铁建设,尽快启动京港澳高铁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
他表示,深珠通道跨珠江口段约25公里,京港澳高铁可以全隧道形式跨江,既可避免对航道的影响,也无需建设人工岛,将大大减少建设成本、难度和周期。“建议尽快开展依托深珠通道,推动京港澳高铁跨珠江口以全隧道形式建设的方案研究,并争取早日立项开工建设。”
大湾区水域实行十年渔业禁捕
不论是轨道交通建设,还是水域生态保护,实质上都是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今年,潘明将去年在珠江口设立禁渔区加强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建议进行了优化,提出对粤港澳大湾区水域实行十年渔业禁捕的提案。
粤港澳大湾区水域包括大湾区范围内珠江流域范围及入海口近岸海域,其中珠江口伶仃洋水深25米内的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活动区域。据介绍,我国于2011年在珠江流域实施每年为期3个月的禁渔制度,2017年禁渔期调整为4个月,禁渔区域范围有所扩大。
即便如此,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潘明表示,与长江流域情况类似,禁渔期并未达到理想效果,由于过度捕捞、水域污染、滩涂围垦、过度采砂等影响,珠江水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生态环境受到严峻挑战。填海造地导致多种鱼虾类的天然产卵场和繁育场消失,使得中华白海豚的食物越来越少。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潘明建议借鉴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做法,对大湾区内水域实施十年渔业禁捕制度。此举有利于改善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恢复珠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十年渔业禁捕制度应当如何实施?潘明认为,可以从分级分类实施禁捕,将珠江口近岸海域全部划入禁捕区范围,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水域的采砂管理等方面发力。
分级分类实施禁捕,一是进一步优化、完善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并率先实行永久禁捕;二是对珠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的水域实施10年禁捕;三是对一般支流、通江湖泊、珠江三角洲河网及重要独立入海河流除保护区以外的水域,由省政府或地方政府在原禁捕制度的基础上划定禁捕区和设定禁捕期限;四是尽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待禁捕期结束后,再根据评价结果另行制定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管理政策。
与此同时,还需加大立法、执法保障力度,配套建立退捕渔民补偿、安置制度,以此引导珠三角流域捕捞渔民加快退捕转产,做好退捕渔民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各项政策落实。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
提高港珠澳大桥通行车流量
20日上午9时,住粤全国政协委员集中启程赴京。来自珠海的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早早准备好了提案,脚步沉稳有力。今年,他将聚焦港珠澳大桥的管养运营、助力质量强国、为中小企业减负纾困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建议放宽大桥车辆配额限制
“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通车已19个月,疫情期间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大桥通车后,苏权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用好管好大桥”。
“以前,港珠澳大桥在工程建设领域是世界一流;以后,要让大桥在管养运营方面也做到世界一流。”苏权科说,希望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把港珠澳大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大桥,再次树立行业标杆。
前不久,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安全监测与应急管控”项目启动。苏权科说,这个项目不仅可以为港珠澳大桥的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更可以为类似的“生命线工程”提供支撑。
今年,苏权科提交了一份《关于提高港珠澳大桥通行车流量的提案》。在他看来,大桥通车以来,有了“车畅人旺”的良好开局,车流量在去年上半年每月逐步上升,但配额使用率还不高,与预期目标有差距。
如何提升港珠澳大桥通行量?苏权科建议,放宽车辆配额数量和降低车辆配额资格限制;研究进一步简化手续及降低跨境成本的措施,如推动实施车辆一地保险保三地的政策。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框架下,加大珠江西岸与港澳地区的产业布局和政策支持力度。
这两年,苏权科还十分关注粤港澳三地交通及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我和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一起,建议在港珠澳大桥上进行无人驾驶的试验。”苏权科说,无人驾驶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深远。“比如此次疫情中,疫区的货车司机不能随意进出,但如果用无人驾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苏权科正和澳区全国政协委员商议,呼吁完善粤港澳三地路网规划,让三地交通更好衔接,交通信息实时共享。
呼吁设立地方中小企业救助基金
作为“世纪工程”的雕铸者,苏权科更希望将大桥建设中的工匠精神、品质标准,延伸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此,他酝酿出了另一份提案,聚焦“创建质量文化生态,助力质量强国目标”。他在提案中建议,将每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进一步扩展为全民质量文化周,融入文艺作品、主题活动等元素。“让先进质量文化理念、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个老百姓的血液里。”
年初以来受疫情影响,我国实体经济遭受重创。2月中旬,我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显示,86.22%的企业账上资金无法支撑3个月以上。
在苏权科看来,此次疫情波及面大、影响甚广,仅依靠减免、返还和延迟缴纳税费,减少员工薪资、延期贷款偿还等政策远远不够,必须对有潜力的困境企业实现全方位的救助,提供充分的减免债务和保全资产的破产保护救助。
如何进一步为企业减负纾困?他呼吁,对困境企业的金融债权,金融机构要尽早介入、尽早协商,在企业尚未达到资不抵债停止支付债务时,就与困境企业协商债务清理方案;可以考虑给银行增加坏账计提额度,允许银行适度减免一些中小企业因收入锐减而还不上的到期债务。
为防范企业倒闭潮出现,他还建议对困境企业加强提早申请破产保护,全面禁止相关追债诉讼,保全企业资产,稳定就业。
一旦大量的中小企业持续半年以上不能恢复经营,企业股东未必愿意增资,民间金融、正规的商业金融机构也会产生畏惧,出现资金全面紧张的局面。苏权科认为,此时需要升级金融救助方案,政府金融站台、信用背书。“可以考虑由财政出资,甚至发行特别国债,成立国家及地方中小企业救助或者振兴基金,助力市场复苏。”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市金融局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不断探索新路子,发展金融新业态,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