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不仅要让文物活起来 还要让它长久活下去
谭铮 摄
羊角送青云
羊城晚报记者谭铮实习生武慧慧
一场名为《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五百年》的展览,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这些经典传世之作如何来到广东?“身娇肉贵”的它们需要怎样的展览环境?这些细节,都需要张欢所在的部门提前沟通与准备。
张欢,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主任,他的日常工作与“文物”“保护”“科技”三个词密切相关。如何让收藏“伦勃朗”们的博物馆,放心地把藏品送到广东来展出,张欢和他的团队走了很长一段路。
壹改志愿:做出人生重要选择
1999年,张欢入读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该校于1989年开创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文物保护专业。十年后,理科生张欢成为该专业一员,并选择以此为职业。
填报志愿时,张欢第一眼就被文物保护技术这个专业吸引了。“这是一个文理结合的交叉专业,既学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又学习历史考古等人文知识。”但家中长辈建议他选择计算机、电子通讯等“热门专业”,犹豫之下,张欢遵从了长辈们的意见。
但是,命运的齿轮在以自己的方式运转。“第一版志愿表因某些原因作废,需要换表重填。”面对第二次机会,张欢决定,自己做主!他把第一志愿改成了西北大学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张欢表示,“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历史文物,很新鲜,知识结构也更全面。这是我为自己做的第一个重要选择。”
贰到广东:成为一名“文物医生”
文物保护到底是什么?张欢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文物医生”。“一方面,是给文物‘诊病’‘治病’,把它们保护修复好;另一方面,是‘防病’,把文物长久、妥善地保存下去。”
大学毕业,张欢选择来到广东,一是因为广东是改革前沿阵地,二是广东彼时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筹建全新的省博物馆。“对于我而言,广东是机遇也是挑战。”张欢说。
从2003年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室,到如今1500平方米的实验室,并拥有各种先进科学仪器设备;从一两名专业人员,到十几名具有文物保护、分析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科技史等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进驻。张欢最欣慰的是在广东参与搭建了这个综合型文物保护实验室平台,组建了这支跨学科的“文保”队伍。
来到广东第一年,张欢就参与了国家文物局课题,主要研究岭南地区特殊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人文历史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如今他已经参与十多项课题项目。近年来,随着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和“南海I号”宋代沉船两项国家重大水下考古项目的开展,张欢更加偏重于海洋出水文物的保护和研究。
文物保护的开展,需要国际视野。2007年,张欢参加了由中国与意大利两国顶级专家授课的“中意二期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接触到国外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方法。2015年,张欢赴大英博物馆进行博物馆全业务范围的交流学习,这让他更能从博物馆整体视野下考虑文物保护问题。
提到正在展出的《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五百年》,张欢表示,广东省博物馆的展览筹备期通常是两年,文物保护工作会尽早介入到展览筹备中。“文物状态要确认、环境要求要沟通、陈展环境问题要解决。”张欢说,“国内外借展方对我们的专业工作还是非常认可的。”
谈到文物保护的意义,张欢说,他的工作不仅要让文物活起来,还要让文物好好活下去。
【人物简介】
张欢,副研究员,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中山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文物保护及相关科研工作。现任广东省博物馆党委委员、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经典语录】
我们致力于把文物保护修复好,并使文物能长久妥善地保存下去,不仅让文物“活起来”,还要让文物好好“活下去”。同时,通过科学技术提取文物中隐藏的信息,发掘文物中蕴含的价值,通过传播和传承,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科技的启迪、历史文化的感悟,让生活更美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加强广东、福建沿海交界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为海上运输复工复产提供通航环境安全保障,根据《广东海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