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区2个省定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 脱贫“下一站”:乡村更美更富更旺

南方日报 2020-03-31 06:49

下北村打造“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农业公司”的产业扶贫模式。

受疫情影响,不少农产品销售渠道受阻,尤其是贫困户种植的果蔬销路受阻,可能致其生活再度陷入困境。但在位于澄海区隆都镇的产业扶贫基地金佳顺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这个问题却得到了妥善解决——由于此前就搭建起电商平台,合作社有备而“战”,连日来已帮助社员及周边68户贫困户销售鹅蛋、草莓、番石榴、青枣等农副产品累计金额超50万元。

这是澄海农企战“疫”战贫两手抓的生动案例。实际上,这也是澄海区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等所结出的“果实”。正是得益于找准痛点、疏通堵点、解决难点,澄海拿出了较为亮眼的“战贫”成绩单:截至目前,该区2个省定贫困村和10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出列,全区贫困户脱贫率100%。

不过,澄海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还在路上:2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将继续深化,脱贫长效机制也将进一步建立。可以预见,澄海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的“下一站”,将驶向更美更富更旺的未来。

●文/图杨可通讯员陈少芸张延初

样本1

打造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变股东

澄海区隆都镇下北村是省精准扶贫重点帮扶村。在2016年被列为省精准扶贫重点帮扶村之前,该村村民以农业种植和劳务输出为经济支撑,群众增收困难,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来源有限,收不足支。

2017年,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下北村组织有劳动能力的66户贫困户成立下北种养专业合作社。然而,品种落后、种植水平低下以及销售渠道缺乏等问题,仍困扰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必须引进优质企业,以合作模式来扶持合作社。”达成共识之后,下北村引进澄海区的农业龙头企业、省级示范社——广东亿博云互动农业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管理方,打造“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农业公司”的产业扶贫模式,将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变成股金。在这种模式下,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股东,每年均可享受分红。

据驻村工作队队长林立挺介绍,在亿博云的经营下,合作社承租村集体28亩土地建设下北农业种养示范基地,并逐步扩大至45亩,种植小番茄、皇帝菜以及反季节蔬菜等高值特色农产品,并借助亿博云所建立的电商渠道进行销售。该公司还帮助下北村设计注册“下北xiabei”商标、认证运营微信公众号、建设网上商城,以此打造下北村高端农业品牌,带动周边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下北村的产业扶贫模式还带动了贫困户的就业。2名贫困户固定在基地工作,月薪3200—3600元,同时在农忙时提供零散工岗位给贫困人口。

林华荣原是该村的贫困户,自2017年就在基地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此前是一名泥工,通过基地的技术培训,他掌握了种植技能。如今不仅能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工资收入,年底还可获得分红,“生活越来越好了。”

下北村还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土地难题,在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果蔬种植、林下养殖与光伏发电、无线信号塔相结合的空中、屋顶、地面立体高效产业经营方式,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和村集体的收入来源。

据统计,至2019年12月底,下北村105户贫困户共335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多元,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多元。不含各级各种补助经费,2019年村集体收入就达111多万元。

样本2

建设“扶贫创业园”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在澄海区另一个省精准扶贫重点帮扶村——溪南镇仙门村的进村路旁,一排10间铺面刚刚建成。在完善各项配套后,这里将成为仙门村的扶贫创业园。在扶持部分贫困户创业就业的同时,将打造成该村的小型商业区。

仙门村是个纯农乡村,仅有280户约1000多常住人口,现有贫困人口23户73人。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投入欠缺,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

“我2016年刚到仙门村驻村时,村里乱搭乱建的现象很多,水池里淤塞严重,进村路也都是土路。”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德泉回忆说。

这样的情况,在驻村工作队进驻之后得到了改变。依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行动,仙门村集中人力开展“三清三拆”,并对清理出来的空间进行绿化美化、建设公园绿地,配套医疗卫生站、农家书屋、篮球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经过三年多来的拆和建,如今仙门村的村容村貌已实现了大变样。去年以来,又不断推进巷道硬底化、雨污分流、终端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系统改造等基础性工程,完善人行道、路灯、绿化、停车场等配套工程,令这个昔日的贫困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与改善人居环境同步进行的,还有针对贫困人口的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

据仙门村支部书记唐大川介绍,依托邻近粤东最大草莓生产基地——董坑村的优势,仙门村发动村民种植草莓,由董坑村的合作社进行收购。目前已有60户农户加入草莓种植,亩产约为5000斤左右,每亩一年能给农户带来3万多元收入。村里还请来果树研究专家为农户作防毒防虫培训,增强他们继续种植的信心。

公益性岗位的落地,也成为仙门村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今年70岁的张阿姨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儿媳患有精神疾病且孙子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一家5口每个月仅靠老人儿子2000多元的工资生活。村委了解情况后,专门给张姨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她每月通过管养村内绿化增加家庭收入。像张阿姨这样5户劳动力较弱的贫困户,由此变成了“工薪族”。

尽管目前仙门村已实现脱贫出列,但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却有着更长远的想法——帮扶只是一时之举,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是根本之措。

“扶贫创业园”由此应运而生。李德泉说,仙门村拥有唐伯元故里等历史人文景观和生态资源,去年还被列入全省100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恰逢其时。但由于多年来经济发展滞后,村里连一个市场、超市等服务配套设施都没有。打造“扶贫创业园”的目的,正在于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突破做好准备。

“"扶贫创业园"将设有生活日用品、餐饮、农产品销售等服务,还将设有电商驿站,未来将与农事体验、网上直销结合起来,带动仙门村的乡村生态旅游"旺"起来。”李德泉说。

■关注

制度先行巧赋能齐抓共管强合力

澄海区两个省精准扶贫重点帮扶村的脱贫攻坚故事,恰是该区持续推进“一号工程”成果的映照。记者发现,该区能交出较为亮眼的脱贫攻坚答卷,既依靠制度先行和顶层设计的“巧赋能”,也凭借部门协同和齐抓共管的“强合力”。

在澄海区推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区委书记、区长始终以上率下,区委书记完成遍访计划,共遍访了58个贫困村以及脱贫攻坚任务重的非贫困村。同时,建立执行项目清单、问题清单和现场办公“三项制度”,并建立区领导挂钩镇(街道)、镇(街道)领导挂钩村(社区)、干部联系贫困户帮扶制度。全区25个部门分别制订“1+N”配套政策,形成新时期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成为全区扶贫工作的“指南针”。

在这一基础上,区领导班子每周都会召开工作例会,对每周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梳理,抓住突出问题,逐个击破,为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和乡村振兴建设扫清障碍。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则促使区、镇、村三级工作职责和区直单位、驻村工作队各司其责、上下联动。

例如,区人社部门联同有关镇举办精准扶贫产业技能培训班,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做法,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特邀专业讲师为参训贫困人员讲解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和管理技术,并带领参训贫困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观摩学习先进种植技术。

又如,在惠民政策落实上,由教育、医疗、社保的“三保障”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协同推进。通过实行贫困人口社保、医保、养老保险、教育保障等动态管理机制,结合贫困人口动态变化,定期清理贫困人口,及时通联,将新增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保障和教育补助范围,全额资助其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确保贫困人口100%享受“三保障”政策。

与此同时,社会力量也踊跃参与到脱贫攻坚行动中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用活用好扶贫资金,实施产业扶持项目,使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在“百企帮百村”行动中,安排企业全覆盖结对帮扶172个村(涉农社区)。

目前,澄海区2个省定贫困村已脱贫出列,但对于该区来说,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还在路上。

澄海区农业农村部门表示,将继续深化2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政策优先在贫困村落实落地、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已脱贫人口户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同时,统筹推进扶贫产业与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狮头鹅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建设,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新体系,提高扶贫产品增产增收和贫困户经营收入。

消费扶贫的深度和广度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澄海区将发挥广东省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汕头)和汕头市消费扶贫农产品交易中心落户的优势,搭建“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扩大基地的联结与辐射带动能力,常态化推广、促销扶贫产品,打造区域品牌,不断强化消费扶贫工作,建立健全消费扶贫工作机制,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助力脱贫攻坚。

新闻推荐

活用税收大数据 精准助力复工复产 税务部门为企业送上“暖心包”

本报讯(记者陈柔燕通讯员马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税务部门结合辖区企业复工复产的涉税需求,充分挖掘税收大数据的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