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友汉龙兄

潮州日报 2020-03-10 11:15

□曾淳

某日,风轻云淡。冬日暖洋洋地普照幽雅整洁的中山路上,树绿人闲,走在街上极为惬意,温暖如春。

余造访了汉龙兄临街翻修后的老屋,现为亲朋好友小聚的闲间,也是弥漫书香的工作室。

走进这简朴的小门楼内,小客厅中挂着一字一画。为这座简朴的房子,平添了几分文气。

小客厅内,更是朴中之朴,厅中仅一几数椅,茶具整洁,一尘不染,如同屋中主人,朴质无华。从窗中望出,中山路的卓府埕,周围那一排中山路特有的苹婆树,披着阳光,蓬蓬勃勃,一派祥和。

余与汉龙兄,闲坐在客厅中,打开话题,天马行空。

在这简朴的客厅中,面对质朴的汉龙兄,我想到了“厚德载物”这名句来。

汉龙兄是我们这班老文友最早开始写作的人。

余第一次听到汉龙兄名字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记得那次,余登上东门城楼,拜访当时的《潮州文艺》创始人蔡泽民先生,泽民兄向我和在场的陈天泽介绍,说潮州在七十年代,已有二林在诗坛崭露头角了,一是林汉秋,一是林汉龙,二人都在省刊上发表了若干新诗,为吾潮文学青年开了先河。

初以为汉龙汉秋是兄弟,后来才知是二人非亲沾故,所相同的人生经历,都是早年下乡海南刚回城的文学知青。

汉龙兄出道早,在这温暖的小客厅中,我看到了汉龙兄一直保存得裾裾角角,整整齐齐的一大摞早期作品,有刊物,有报纸,有油印,有铅印。其中有七十年代末在《广东文艺》(后恢复为《作品》)发表的诗歌。也有1976年《海南日报》副刊的大篇散文特写,还有在南方日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的特写稿。还有不少七十年代潮州文化馆出版的油印小册子。

望着汉龙兄保存得完好的早期一大摞作品,余看到了这个稳重厚朴的汉子,他静静地守望着自己走过点点滴滴,享受着生活中苦与乐,无愧也无悔,让人心生着暖意,余感动了……

时光荏苒,汉龙兄于1978年回潮工作,刚逢改革开放的盛世初始时期,他全力投于工作中,文学创作一停顿便是二十年之久!

余第一次认识汉龙兄,应该是1981年底,某次,余因单位购买公用单车,到市财局社会集团购买审批处办理购买手续,经饶君介绍,见到了汉龙兄,人敦敦厚厚,话仔仔细细,问起了诗歌创作,汉龙兄说他心里永远放不下文学情结,一俟有机会,一定会继续圆梦。言谈面部表情流露些许的遗憾和不舍。

时光一晃又是许多年过去了。1995年2月,余调到市文联担任《韩江》责编。

余立马着手鼓励原一班老文友再次进入文学创作。汉秋兄率先在《韩江》杂志开了个《儒林第小说系列》来,汉龙兄作为潮州资深的文学作者,继续坚持业余创作,写出作品之后,首投《韩江》杂志。在国钦兄及余的鼓励下,汉龙兄重出江湖,重新进入文学创作第二春,作品一发不可收,宝刀未老,写出了知青题材系列,写出了怀念母亲等亲情散文,写出了潮州滨江长廊新变化的一批系列散文和诗歌,陆续发表于文联刊物中。

这期间,老作者都激发出创作热情,大家你写我发,四处发表,一时间,潮州凸出了个老作者群体来,引起了省作协和各界读者的注目。

那时,《韩江》杂志办公在百花台,汉龙兄不时便送来新写的稿件,并经常在余办公室喝茶畅谈,自此,余与汉龙兄的文友情谊开始牢固建立了。

汉龙兄的作品,较少写重大题材,较少有惊人哲理,较少有漂亮辞藻,闪光灵气,没有故弄玄虚,没有故作高雅。但他的笔下,平淡见思想,厚朴中现功力,他的作品,不在文字修辞刻意,只凭真情自然流露,朴素而自然,生动而真切。

汉龙兄有一篇散文《悠悠岁月知青梦》,文中描述了1973年十四号强台风袭击海南琼海县,写得生动具体而深情,真实而感人。文章在《韩江》发表之后,引起了许多潮州海南友的共鸣和赞叹,这段战台风,勾起多少知青对那段岁月的回忆和怀念,好评如潮!

汉龙兄勤奋,成果颇丰。他写的散文《回望知青岁月》也被选入省作家协会出版的《粤海听涛》散文集中,《走马龙湖古寨》发表于《西部散文选刊》,《中国政协》等国省级刊物,还被改编成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至今,他还出版了二部专著,散文诗歌集《岁月沧桑》,散文诗歌集《追寻人生梦》,他将多年创作的诗歌、散文几十万字结集出版。

在这充满阳光的晌午,在汉龙兄这温暖的小客厅,余与汉龙兄海阔天空,纵横几十年,从文学到人生,从初衷到现状,进入了交心神往状态……

晚清名臣左宗棠有名句“厚根基,笃简朴,去浮华,可为友。”此语置于汉龙兄恰切不过。

汉龙兄退休之后,加入了潮州老作家群体,经常聚会,以文而聚,以情而聚。有文伴,有茶品,有友聚,有书读,各抒胸臆,文学像一片绿荫,荫护着我们的人生。

新闻推荐

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法院公告

(2019)粤0507民初1685号之一胡银山(公民身份号码431223197602191819):本院受理原告闫必银与你民间借贷纠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