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美术殿堂

汕头日报 2020-02-09 02:10

王肇民教授为作者(左一)示范水彩 1985年

前人栽树 后人乘荫(版画稿)1975年(高考前作品)

红韵图(水彩)2019年

小时候喜欢画画。那时学校读书不太需要考试,许多时间用来学工、学农(到工厂、农场或农村参加劳动)。大学没有公开招生,初中、高中学生课余没有压力,除了打球、模拟打仗、游田玩溪之外,还会剩下无所事事的时间。我是县城里的“统销户”(居民人口),家里杂务少,为了打发时光或者说为了学点手艺,以便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我开始专心画起画来。

条件很差。首先是没有老师,见到哪个会画画的我就拜他为师,先交上朋友的是工艺厂的哥哥、阿叔们。他们有一技在身,能在工艺厂上班,不用到艰苦的地方去,他们工余以自学美术为乐,并且告诉我,有一所遥远的美术殿堂——广州美术学院。

再者是没有资料。没有参考书、没有教材,就用仅能见到的街头宣传挂画为资料进行临摹,或每周六下午,跑到收购站去,买回被清理的文化书籍、杂志。这些书上面有大量的美术作品、插图,带回家分类、整理,加以珍藏,认真摹研。如果能借到一本有关美术的教材,比如苏联的《素描教学》、《怎样画蔬果草虫》之类的书,马上全书通读,而且挑灯夜战,整本抄下来,用半透明白纸描下例图。

如此努力,画技会有所长进,不知不觉成了“专门人才”。高中时期,负责全校的黑板报版头与插图,画纸、画粉笔样样都来。上山下乡期间,也成了山里远近几百里的“美术人才”。业余期间带自制的纸和画箱,跋山涉水进行风景写生。每当有重大的政治任务,就要停下本职工作,为工地绘制大幅宣传画。还经常被召到由县或地级市举办的农民、工人或知青美术创作班。几年内,作品连连入选省、地各级美展。按业绩,已达申报中级职称或省美协会员的资格。

年复一年,在山沟里搞工程地质勘探的我,总怀着一个能够进入正规美术院校接受训练的梦想。1977年,机会终于来了。国家全面恢复高考,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校考。美术学院作为特殊院校,实行的是单校报名、单校考试。单独向所报考院校寄送作品作为报名材料(作品需由考生所在单位或户口所在地加盖证明确认为本人所作),获得准考证后才有资格参加考试。我按要求办了一份报名资料,从寄出之日起,开始杳无音讯的等待,太阳每天从山这边上来,又从山那边下去。早上我的影子从东往西斜,下午我的影子从西往东斜。一封信从县城到山里需三至五天,从省城来的挂号信要一周至十天。不管我怎么等,最后的通知是没有获得准考资格!这不是“名落孙山”,而是连一个考试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后来才弄懂了:广州美术学院是当时广东唯一美术高校,广州美术学院在中南地区五省招生共50多名。也就是说,广东全省{包括海南}只有十几个招生指标。准考证的放发量是根据招生量来定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拒考”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我的能力并未达到考试要求的水平。这时,我才懂得,人才培养的评估方向变了,从前重社会实践,现在重基本知识。而在10年大学停招期间,美术基础课程被严重边缘化、取消并压制。说实在,就给我考试的机会,这一坎还是迈不过去的。山里的师傅劝告我,大学多着呢,何不门路就熟,报考水电或地质学院。当时,我的地质勘探图已描得相当不错了。但人生只要梦还在,心就在。一些知青已考上大学离开大山了,我静下心来,这场梦还要继续做下去……

美术高考需要大量的考试信息和学习范本作直观参照物。而我,一无所有。以前的自学经历只给了我一场乐趣和一片梦想,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全面进行符合考试要求的素描、色彩训练。从头积累经验。报考、落榜,再报考再落榜。1982年终于考上了!好险,再拖就要超龄了(当时规定,报考大学不能超过25周岁)。这时,我已在山里度过了4年,又在汕头市边工作边学习了4年

转眼间,我已经退休了。几十年来,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去圆他们的梦。送了学生这一辈再送学生的儿女们……

当年广州美术学院全校在校学生只有200多人,今天已扩招至6000多人,按照计划今年还会继续扩招。广州美术学院曾经是广东唯一的美术高校,今天,所有的大学都有美术专业,为更多像我这样有着踏进美术殿堂之梦的年轻人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当年追梦者经历的闭塞,招生量少,学习条件差的艰辛已一去不复返了!

本期特邀 画家李小澄

李小澄,自小喜欢画画。1982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师承著名画家王肇民先生,获广州美术学院学士学位,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美术学三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省美协教育委员会委员,汕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潮汕水彩画院院长,广东画院签约画家。

2012年,由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广东省美协,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李小澄水彩画展》。

多次参加国际性画展并获奖,曾在意大利、阿尔巴尼亚、日本等国立美术馆(博物馆)举办个人水彩画展。

2019起,以个人名义,在英国皇家水彩画协会年度展设立“潮汕水彩奖”。

新闻推荐

亲子绘图画做灯笼、老幼搓汤圆…… “宅家”闹元宵 市民乐融融

孩子们宅在家中搓汤圆。本报记者翁夏摄今年春节,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疫情。云拜年、表情包、客厅卧室豪华一日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