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年编写首部《中国茶文化》老明信片集斩获大奖 “老物件”茶香四溢

汕头日报 2020-02-01 01:18

丁烁和他收集的老明信片

丁烁和他收集的老明信片

丁烁和他收集的老明信片

从20年前开始,潮籍80后青年学者丁烁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历史,并在国外收集中国茶文化老明信片及相关记载。他通过不断整理和研究,在2018年编写出一部《中国茶文化》老明信片集,并于2019年参加广东省竞赛级集邮展览比赛,夺得大镀金奖,被专家称为史上第一部中国茶文化的老明信片集。

热衷潮文化研究

从世界各地收集157张老明信片

记者看到该明信片邮集共有157张老明信片,均为原件,大部分为国外机构出版。时间跨度从1890年到上世纪30年代。明信片的内容相当丰富:从印度、云南、杭州、台湾的深山茶区风景,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到当地穿着朴实的采茶女;从福建、台湾等地的茶叶工人到清末花园赏花品茶的闺秀,到上海茶馆里喝茶品茗的贵妇;从清末的免费茶亭到高大上的上海豫园茶楼;从平民阶层的村边凉亭茶席到典雅华丽的中式高端茶室;从清代广州奢华的花船到法国巴黎的中国茶室;从清寂的日式茶室到热闹的世博会园林茶馆等等,大都是当时外国摄影师、画家留下的中国茶文化印象。每张明信片都附有文字说明,解读了清代广州茶礼、上海茶馆手语、各地茶俗、明信片的版别等等。

这本书的作者丁烁多年来一直热衷潮汕文化的研究和收藏,著有《梦回潮汕》《印象潮汕》《汉风唐韵》等书,丁烁介绍说,因为编写潮汕文化著作,经常在国外找档案和实物材料,会看到一些中国老明信片,后来发现这些老明信片里有些是和中国茶文化有关系的,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空白。为了收集这批明信片,他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十多年来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土耳其、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收集老明信片。

丁烁研究了大量海内外茶文化史料和原件,并请教了包括邮政史、印刷史、摄影史、茶史等方面的业内专家,编写了这部2万多字的研究材料。“正因为是史学空白,又跨了多个学科,研究起来难度不小。”丁烁告诉记者,“虽然难度大,但让我感动的是,外国的藏家知道我在收集茶文化的东西,给我寄来一个装着一些中国民国的茶盒和老照片的箱子,说是美国一华人老医生留下的,去世前把收藏的老茶盒寄放在美国古玩店的,想把这些送给中国人,让老物件回到故乡。这几件有历史的、又带着温度的老物件,让我突然感到,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茶文化专家:

120年前老照片填补影像空白

专注于潮茶文化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维毅介绍说,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自陆羽的《茶经》算起延续了上千年,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直到上世纪末将近两百年时间里,中国茶文化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断层。然而,在广东潮汕等地区,它却从来没有出现撕裂式的中断,大批潮人华侨下南洋时也把这种茶文化带到了东南亚而保留下来。

王维毅告诉记者:“我们惊讶地发现其中的2张明信片很有价值, 一张是法国人在一百多年前画的工夫茶具和端茶的画面。另外一张是清代路边的茶亭,里面是比较经典而完整的工夫茶具,可以说是潮汕工夫茶"四宝"的照片,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工夫茶明信片,至今有约120年历史。历史上对于清代民国茶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茶器和史料上,争议不断,对老影像的研究几乎空白,这套老明信片集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

国家级(茶艺)技能大师,广东省级非遗传承人郑惠丰告诉记者,“我们统计了一下,其中,这部明信片中记录各式人物800多人,其中茶人200多人,采茶女25人,制茶工约30人;记录老茶馆、老茶庄40多家,茶席约60个,各式茶器约200件,很直观地反映当地的茶文化场景,是一手的真实材料。”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韩荣华认为,历史上,清末摄影传入中国,开始大部分是外国人在玩,他们游走在中国记录下中国大量影像资料, 但是老茶庄、老茶坊等照片特别少,能集结这么多老影像,对研究中国茶文化意义重大。

中央美院访问学者:

手绘重现珍贵茶文化美学意象

中央美院访问学者、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副校长陈小宇介绍接受采访时说,从这本书可以看出印刷工艺的发展,从早期的珂罗版到凹版印刷、凸版印刷,从冲凹凸工艺到银盐工艺,到民国中后期的胶版印刷等,反映了清末到民国印刷工艺的发展历程。此外,邮集有近三分之一为老明信片手工上色,早期的照片最早是蛋白质照片, 鸡蛋清做的原料。“早期照片彩色是需要手工上色的, 现在很少人会做了。”

陈小宇说,我们在邮集里看到了清末民初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茶文化美学意象,从东方的茶席,穿着华丽衣服的中国茶人, 从茶楼的建筑美学,再到茶室的布置艺术,茶具的摆设,茶人服饰的搭配等等,各方面展现了当时中国人的茶文化场景,对研究清末美术史有不少帮助,“这些明信片太珍贵了”。

丁烁介绍说, 根据竞赛级明信片比赛的规则,需要组合150多张以上5框同个主题明信片,需要对明信片的摄影者、绘画、印刷厂家、发行机构和发行数量、印刷版别、纸质进行研究和拓展。因为大部分是私人行为或者私企机构发行,没有标记摄影师和作者,且数据没有录入国家邮政档案,多数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资料,所以研究起来难度相当大,但这也是竞赛级明信片比赛的魅力所在。本报记者 李伟烽 文/摄

新闻推荐

曾是“白衣天使”,又是捐款“常客” 96岁老人捐款1万元

南方日报讯(记者/张伟炜通讯员/陈悦)“1月27日中午,我们接到电话,得知陆慧玑老人想向疫区捐款,自己行动不便没法出来。我们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