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汕头代表团共提交建议案28件 聚民意汇民智 发出汕头好声音

汕头日报 2020-01-23 01:44

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日前胜利闭幕。会议期间,汕头代表团44位代表认真履职,审议各项报告,积极建言献策,聚民意,汇民智,共向大会提交1份议案、27份建议,为推动汕头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发出汕头好声音。

关键词1

省域副中心城市

事由:

当前,汕头市正推动特区二次创业,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补齐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进程、城市软实力“三大短板”,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声音:

省人大代表吴淑卿建议,在省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下,建立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省发改委等省直部门和汕头、潮州、揭阳市政府参加的组织协调机制,指导和统筹相关工作,协调解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以2019年为基期年,从2020年起连续5年,将汕头上划省级税收收入增量部分以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形式予以返还,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支持区域协调发展资金、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发展等省级专项资金、基金向汕头倾斜。支持分配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向汕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支持汕头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汕头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码头等重点项目资本金由省级全额承担。设立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奖补资金,以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税收省级留成部分为参考进行奖补,支持招商引资、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等。

吴淑卿建议,允许汕头参照顺德村级工业园区建设创新做法,自主实施土地整理,实行用地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地等,满足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强化用地计划指标保障,根据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等情况,加大市级重大项目服务力度,开辟用地预审和用地报批“绿色通道”。抓住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产业向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延伸的重大机遇,支持临港重大项目在汕头布局发展,加快推进汕头临港经济区、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园、澄海六合现代产城融合示范区、产业转移园、金平现代产业园、龙湖龙东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平台建设,谋划打造千亿级化工产业基地、生态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建设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示范区。支持组织高层次人才汕头行,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向汕头倾斜。加大职称评审权下放力度,支持优化外籍高端人才永久居留服务保障政策,支持华侨华人和港澳台青年来汕头建设青年创业就业试验区、创新基地。支持实施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居民就业创业便利化改革,支持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关键词2

申建自由贸易试验区

事由:

为探索实施具有更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结合汕头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契机,汕头有必要再次提请纳入广东自贸试验区扩区范围,以进一步发挥汕头经济特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声音:

省人大代表张庆春建议,以汕头保税区、汕头保税物流中心、广澳港为核心,把汕头纳入广东自贸区扩区范围,打造新一轮改革开放新平台。建议省政府探索汕头与广州南沙自贸区结对,同意在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划出1平方公里土地,打造广东自贸区“飞地”建设区和政策延伸区,探索开展自贸区政策在汕头的延伸复制和创新升级。建议省政府将更多现代化产业、重大项目布局汕头列入省“十四五”规划,支持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关键词3

布局重大产业项目

事由: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汕头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和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的第三产业。为贯彻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构建高质量沿海产业带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汕头产业发展,有利于夯实经济基础,形成带动周边经济能力,破解汕头市产业发展存在的产业规模总量不大、产业总体层次不高等问题。

声音:

省人大代表卢怀钿建议,省从更高层次对全省“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实现不同区域错位发展的同时,从以下三个层次促进汕头与周边区域的协调与合作。第一层次,加强与粤东地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的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共享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全省一盘棋,最大限度地消除产业发展中的地区雷同和分割。第二层次,根据汕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交汇之处,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交通枢纽、货物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的基础优势,推进汕头与粤东、赣东南、闽西南以及东南沿海通道城市的合作和协调。第三层次,发挥汕头华侨资源众多优势,深化“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精准对接华侨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或“多赢”格局。特别是要依托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引进以色列在航空、食品化工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汕头加快创新发展。

卢怀钿呼吁,希望省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在汕头市落地,比如,在汕头市布局大型临港石化项目,积极融入广东省石化产业链;支持汕头建设包括培育集研发、生产、办公为一体的省级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在汕头市布局建设生物医药省实验室;给予南澳国际旅游岛政策支持;支持汕头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商务会展服务体系。同时,支持优化扩展汕头市产业发展空间。

关键词4

推动工业园区建设

事由:

粤东西北作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占全省人口和面积的大头,但经济总量仅占广东省的20%左右,是广东省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推动产业园区化、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是提升产业集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而目前粤东西北各地市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园区化水平较低、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弱、财政资金压力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完善、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工作的推进。

声音:

省人大代表佘京鹏建议,在珠三角核心区基础上,将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纳入改造升级村镇工业集聚区和主题工业园区的重点范围,以便进一步理顺村居工业用地,促使连片开发,优化园区布局结构,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2020至2025年期间对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给予每个市每年度3亿元工业园区专项帮扶资金,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园区道路、管网、水电气供应、污染治理、照明、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均衡各地区工业发展。2020至2025年期间,对粤东西北各地市人均土地面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市按3000亩以上、低于平均水平的市按1000亩以上的连片收储工业用地的,按实际收储费用的30%给予补贴。

关键词5

亚青会

事由:

亚青会是亚洲体育界的一大盛事,是亚洲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平台,成功获得2021年第三届亚青会举办权,对于汕头而言,这是一次双赢的契机,成为展现汕头城市新形象的难得机遇和绝好机会,对汕头各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汕头市将紧紧抓住举办亚青会这一契机,将举办体育盛会转化为汕头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的强大推动力,借他山之石,提高汕头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声音:

省人大代表刘文华呼吁,鉴于举办“亚青会”需进行城市提质升级建设及市政配套设施提质升级建设,汕头大学东校区暨亚青会场馆的建设及现有旧场馆改造升级,汕头亚青会会期9天的运行经费包括体育设施、赛事运行、开闭幕式及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资金需求巨大,仅靠汕头自身财力难以保障和支撑,希望省给予关怀,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困难,进一步加大对汕头市资金扶持力度。

省人大代表谢丽玲建议,以举办亚青会为契机,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统一规划,整合潮汕三市的旅游资源,加强景点间的文化、空间联系,进行旅游资源的大整合大开发。建议以“海”“侨”“潮”为主题,整合潮汕地区的旅游资源;将南澳岛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龙头景区;统筹推进潮汕三市红色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6

打造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

事由:

汕头目前港口、铁路,特别是航空建设方面亟需改善。2011年,汕头外砂机场迁移转场至揭阳潮汕机场,汕头成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唯一没有机场的城市。严重影响汕头打造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也与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不相符。

声音:

省人大代表张赟呼吁,城际铁路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沟通城市群内部以及联通区域内重要交通枢纽的大动脉,将极大地拉近机场与城市核心区之间的距离,也为机场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新建汕头至揭阳机场城际铁路是适应粤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经济竞争能力的需要,是汕头建设全国性交通枢纽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汕头乃至粤东地区资源集约利用,发挥交通引导效应的需要,对提升交通项目引导效应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加快规划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下以汕头为核心的粤东城际铁路网,争取把汕头站-揭阳机场站城际铁路列入2020年省重点预备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并在“十四五”期间优先启动建设。建议项目自广汕铁路汕头站引出,经过汕头城市中心区及重要组团,沿线串接汕头汽车总站、金凤坛公交站场及汕头站等交通枢纽,与揭阳潮汕机场、汕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紧密衔接。项目投资方式建议以省财政支持为主,扩展融资渠道,多主体参与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外资参与。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并以“铁路项目+土地开发”综合回报方式,在铁路项目建设同时同步推进站场及毗邻土地综合开发,缓解投资资金压力。

省人大代表金春霞表示,汕头至漳州高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南起汕头市汕头高铁站,途经潮州市,终至福建省漳州市漳州站,与在建的广汕汕高铁、福厦漳高铁对接,共同形成沿海高铁新通道,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圈、长三角及西南地区之间交流的主通道。在国家铁路集团与闽粤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与推动下,福厦漳高铁、广汕汕高铁已相继启动建设,汕漳高铁进入工可研究阶段,东南沿海第二条高等级铁路客运通道已具雏形。建议全局统筹、科学选线,汕漳铁路与已建成的厦深铁路共同构成东南沿海铁路双通道,项目选线应统筹区域线网布局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路网的覆盖范围和服务纵深。汕漳铁路广东段按沿海方案建设并在澄海、饶平交界设站,既符合粤东地区发展需求,可满足澄海、南澳、湘桥铁铺和饶平近200万常住人口和1000万游客交通需求,同时可为周边汕头华侨试验区、澄海六合新城、南澳5A级旅游区、饶平南部新城产业平台的发展提供高品质交通支撑,并吸聚区域高端资源对站区周边大量存量土地进行开发。另外,周边路网条件优越,规划的汕汾高速公路复线和梅州至潮州高速公路南延线在此交汇,与广东省滨海旅游公路,国道228、539,省道503、504,以及南粤古驿道均交汇于此,公铁交通接驳十分便捷,可实现快速联通潮州市区、饶平县城、澄海城区、南澳县城等区域,服务、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周敏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方淦明

新闻推荐

严打练江流域环境污染违法犯罪 去年汕头市刑拘污染环境经营者93名,上网追逃7名,逮捕64名

本报讯(记者李德鹏)今年是汕头市实施《汕头市练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的收官年,《方案》既定的各项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