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 大学生假期办乡土课堂,教家乡孩子唱潮汕童谣
老师不仅教孩子唱童谣,还讲授童谣背后的天文知识。陈澄燕摄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近日,在汕头市澄海区樟林古港一座花木扶疏的书斋里传出稚嫩的童谣,带着潮汕文化古色古香的韵味。
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研究生的郑雪芸是樟林人,还没到放假,她的心就已经飞回家乡。趁着假期,她和搭档李丽琼开展“潮汕童谣+天文小课堂”活动。
“返乡传播潮汕文化的学子越来越多了”,是这次郑雪芸的最大感触。
返乡大学生们不仅教孩子唱潮汕童谣,还讲授童谣背后的天文知识,并介绍如何在夜晚实践观星。在寓教于乐之中,孩子和家长感受到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方日报记者沈丛升
实习生黄卓敏
身临其境才能理解文化精髓
课堂的教学场景有限,孩子的想象受到限制。“为什么坐在书斋里的人,抬头就能看见天上的星星呢?头顶不是天花板吗?”每次,当郑雪芸引导孩子联想歌谣中的生活场景时,孩子的不解总会引起一阵尴尬。庆幸的是,现在潮汕地区的老房子还有保留,有些孩子回爷爷奶奶的老家还能见到潮汕传统四点金民居,建立感观印象。
为了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郑雪芸这次特意选在澄海特有的书斋祠堂起凤陈公祠开展“老厝新学堂”活动。“天井边看星星”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唾手可得。郑雪芸欣喜,坐在祠堂天井旁,抬头就是满眼的星星。不用更多的言语,孩子就能明白“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的场景。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跟天文有关的内容,为他们解释天文现象和潮汕文化习俗的故事,郑雪芸找到了传播潮汕文化的成就感。“有一回,我讲月相变化与潮汐的知识,特意提到了潮汕人赏月娘的传统习俗。先辈下南洋历经艰难险阻,难得在中秋与远方家人同赏一片月。我告诉他们,潮汕千千万万母亲通过赏月娘,寄托对游子的思念和美好祝愿。”郑雪芸说,有些孩子似懂非懂,却也湿了眼眶。
“现在是冬天,我们晚上观测的冬季星空,有猎户座,看猎户的腰带上那三颗星就是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学名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接下来,小朋友们请看向东边那颗很亮很亮的星,这就是天狼星……”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还对“星”字进行了创意读写,画出了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天空,写下自己的观察和创意。
“原来以前的人是这样生活的。”“原来月娘有这样的寓意。”孩子们感到好奇。简单的童谣,就将孩子们小小的心和潮汕先辈的传统生活联系了起来。
共同童年回忆引发共鸣
潮汕歌谣朗朗上口,用念白的方式口口相传。词汇简单易懂,充满童真。童谣用潮汕方言传唱,而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潮汕童谣的歌词里经常讲述潮汕地区先人的生活状况,孩子也可以从童谣中了解到先人的所见、所思、所想,以此借鉴历史,观察和思考现在的生活。”李丽琼说。
嘉庆澄海县志载:“望族喜营屋宇……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书斋祠堂竞相设立,每个书斋都有特别的名字,例如杏园书屋,凤起书斋等。李丽琼告诉记者,这正是“地上开书斋”的盛况。
李丽琼记得,小时候妈妈哄她睡觉,常常哼唱潮州童谣《拥啊拥》。“拥啊拥,拥金公,金公做老爹……”这首潮汕版“摇篮曲”也陪伴过很多“80后”“90后”的大孩子进入梦乡。郑雪芸也拥有这样的童年回忆。共同的回忆成为她们联手举办乡土教育活动的初心之一。
“乡土文化流淌在血液里,很多年轻人会在工作之余,开公众号传播潮汕故事,也有一些年轻人通过拍微电影、玩抖音等方式加入其中。”郑雪芸相信,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了,会有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将潮汕文化知识的种子继续播撒。
“先从樟林开始,以后乡村的孩子也有更多机会在家门口接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了。”这是郑雪芸新春的美好心愿,也是她奉献给家乡新年最好的礼物。
新闻推荐
年终岁末,潮汕几乎家家户户有大扫除送灶神的习俗 “筅尘”“拜新面公”
过不久就是腊月廿四,要“送神”了,而“送神”之前得搞大扫除。这个大扫除潮汕方言美其名曰coin5-7tung1。很多人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