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24小时义工”标准难落实,时报将采访代表委员就初中综评提建议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让家长有点愁

信息时报 2020-01-13 00:58

越秀区建设街举行的公益志愿服务集市上,一群来自华侨中学初一的学生在期末考后第二天就前来义卖。信息时报记者梁钜聪 摄 □本版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孙小鹏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庞泽欣 孙小鹏

2019年12月,网上一篇深圳家长的自媒体推文,让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24小时义工”标准成为家长们的“讨论焦点”。记者调查发现,广州、珠海、汕头等市也发布初中综评试行方案,“24小时义工”标准也位列其中。在走访广州实施情况时,学校缺指引、志愿服务时间过长、找义工组织艰难、学生周末空余时间过少等问题成为家长们普遍“吐槽”的点,就连学校老师都反映“不好操作”。

如何破解初中综评的难题呢?接下来广东省两会期间,信息时报将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校长、微社区街坊等,通过多渠道多维度地进行广泛讨论,为综评工作日后的广泛落实提出良好建议。

政策背景

广深珠等市均已发布试行方案

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试行一年后,一篇自媒体推文,让深圳初中综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大家的质疑:标准过高,管理平台过于复杂,苦了老师、学生、家长。这导致深圳市教育局暂停综评填报工作,之后发布新的修订征求意见稿。无论是家长的吐槽,还是教育局的修订,都聚焦综评“减负”这一点。

记者调查了解后发现,自2018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发布以来,除深圳外,广州、汕头、珠海等地市均发布实施办法(试行)。其中,《广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2019年6月发布,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目前记者了解到,113中学和华侨中学等学校已经开展,但诸如华师附中等学校还没正式开始实施。

针对具体的实施方案内容,记者对比了各地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深圳的实施细则与其他市不太一样,其余的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在参加公益活动方面,深圳的修订征求意见稿是“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性活动,学校组织的公益性活动不少于8小时”,而广州、珠海、汕头等市均是“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等累计24小时及以上”。在“评价结果的使用”方面,各市均要求“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或参考”。其中,广州要求“被示范性普通高中(包括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和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的考生,录取参考科目成绩均须达到C级及以上”。

家长案例

学校缺指引,家长自发找志愿服务

“以前家长们都忙着把孩子送到奥数班培训,又或者是兴趣班培养;如今却因为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急着找义工组织,就为了凑够24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一位广州妈妈如是说。

孩子在广州市113中学读初二的陈妈妈,在这学期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上,才第一次听闻初中综合素质评价。

“当时学校就提了几个注意事项,然后就没有再进一步的说明,一些具体细则也没有特别明确,比如说这个工作是需要在期末考试前完成,还是寒假后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和大多数家长那样,陈妈妈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可到了2019年11月底,很多家长都担心期末考试前没有完成志愿服务等任务,可能就没有观测点得分。由于学校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陈妈妈也陷入了焦灼状态,“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急急忙忙开始找公益、义工活动。

“其实这种综合评价出发点也是好的,家长也是欢迎的,但具体落实起来却问题多多。”陈妈妈告诉记者,这三个星期刚好是在女儿期末考试前的几个星期,本来是应该把时间用在复习上的,结果还要挤时间来完成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任务。

家长困惑

周末作业多,何来时间做义工

志愿服务时间过长、找义工组织艰难、学生周末空余时间过少……记者随机调查了十位家长,发现以上种种问题都成为共性问题。

1月9日,在越秀区建设街举行的公益志愿服务集市上,一群来自华侨中学初一的学生在期末考后第二天就来到这里,带上大批文具、玩具、体育用品等“闲置”物品前来义卖。组织这批孩子参加“义卖”活动的是几名学生家长,其中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为了“凑够”志愿服务时间,她们几位家长一直“盯着”团市委的“i志愿”APP的活动预告,一有合适的,都要马上报名“抢位”。“我们还差十几个小时没完成,之前他们一直在复习准备考试,所以孩子们义卖的物品都是我们家长准备的,没办法,难得在期末前有这类的公益活动,我们虽然不住在建设街,也只能带着孩子过来参加了。”

由于综评“作为学生毕业升学依据或参考”,这也让许多家长非常紧张。“现在升学压力这么大,和升学挂钩的事家长可不能让孩子输掉,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啊。”一位家长“吐槽”道。

学校走访

部分学校已开展 部分学校在“观望”

广州的学校怎么怎样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内多所中小学,发现只有少数学校已落实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有一些学校表示不便接受采访。

广东华侨中学就是先行先试的示范者,“学生跟着学校节奏走,综合素质评价不用愁。”该校学生处副主任利启明告诉记者,“我们组织了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对此材料进行研读,对课程设计和社会资源作出调整,例如学科设置系统化,比如艺术学科都必须开齐。每个学科、每个学期都要提供学生的学业证明,除了成绩,还有出勤率、达标率的相关证明,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要求制定相关程序。选修课、校内活动也要出具学生参加活动的证明材料,给学生提供证明材料。”

对于让很多家长焦虑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是怎么做的?利启明介绍,学校组织的艺术节、科技节、校运会设立了一些志愿者岗位,让学生通过校内活动达到24小时志愿服务。其次联系社区提供志愿服务资源,例如学校的管乐生到小学里进行志愿管乐教学,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文明出行的志愿服务。除了由学校所提供的志愿者服务的岗位以外,学校也建议家长带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组织的志愿活动,比如登录“i志愿”注册,进行志愿服务活动。

利启明说:“我们也向学生家长强调,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量化的,跟中考挂钩,虽然结果不计入中考总分,但作为录取依据或参考。让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对它重视起来。”

然而,还有部分学校还没落实初中综评。黄埔区某中学的初一班主任陈老师说:“由于广州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细则还没出,学校老师也不好操作。”她向记者展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部分表格,记者看到,“重要观测点计分评价”细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大方面。其中,“思想品德”要求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等累计24小时以上”,“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参与职业体验或社会调研1次及以上”。

所有的重要观测点计分评级需要在“写实记录”填写“主题”“描述”“证明人”等详细的信息。“这证明谁出?”陈老师坦言:“这是实施是好的,只是怎么操作的问题。不落实执行必会流于形式,落实的的话不好量化,难公平。”

两会聚焦

将邀请代表、委员、街坊等共同讨论

“建立真实、可信、可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需要初中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试点的基础上,全省从2020年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办法改革。

针对广东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情况,信息时报记者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上,聚焦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接下来几天里,信息时报将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校长老师、微社区街坊等,通过多渠道多维度地进行广泛讨论,为综评工作日后的广泛落实提出良好建议。

新闻推荐

21市合作互推“高铁之旅” 汕头与粤闽赣鄂四省高铁沿线城市签订“合作协议”

高铁让城市与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频繁,也为城市之间加快实现客源互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不断扩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