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22年变迁 折射汕头民生大变化
从建成开始,汕头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就成为周边农民交易蔬菜的大卖场。
鮀城冬季的傍晚6时,天色已经逐渐暗下来,位于汕樟路和泰山路交界处的汕头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却迎来一个熙熙攘攘的高峰期。一辆辆满载蔬菜的大货车依次开进场,入口处的管理人员正紧张有序地指挥车辆进出。大货车的行驶声、工人卸货的吆喝声、进货客商的问询声、过磅记账的交谈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在昏黄的傍晚里鸣奏出一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交响曲。
夜色渐浓,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市场内的交易场景愈发热火朝天。每天下午4时起,中心市场开始迎来天南地北的载货车辆和交易客商,一直到第二天凌晨3时,这里的车和人都络绎不绝。
从1998年建成运营至今,这个占地面积100亩的市场已经走过20余载风雨。市场里日复一日的市井烟火,既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市民“菜篮子”的拮据和单调,更为如今汕头及周边城市市民的“菜篮子”带来更加丰盛的供给。
可以说,这个市场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历史本身。年关将近,记者走进这里,探寻汕头“菜篮子”的过去和未来。
聚南北果蔬“购销两旺”
大白菜、包菜、马铃薯、冬瓜、芹菜、蒜头、葱……这些满载蔬菜水果的大货车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不少车辆从甘肃、云南、山东、海南等省份远道而来。长途跋涉后,他们在汕头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汇集,经过市场经营户这个“中介”,由批发商采购至各地的专业市场、经销市场,最终流向汕头乃至潮州、揭阳、梅州、汕尾等城乡大大小小的菜市场。
据介绍,中心市场的货源来自全国各省,市场辐射粤东、闽西南及赣南,是整个粤东地区交易量最大、辐射最广、知名度最高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天交易量达3000至4000吨。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产品供应汕头本地市场,其余的均销往周边城市。
每天清晨,大多数市民能够在自己家门口的菜市场购买到琳琅满目、天南地北的新鲜蔬果,都要得益于这个中心市场。然而,很多人却对这个处于“菜篮子”供应链“上游”的市场知之甚少。其实,早在1998年4月,作为汕头市“九五”期间“菜篮子”重点工程项目,这个初期总投资近1.8亿元的中心市场就正式建成启用了。当时,这个市场是粤东地区唯一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也是唯一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的市场项目。启用初期,市场经营范围只有蔬菜,一直到2003年5月、12月,中心市场的水果和茶叶两个专业市场才分别建成。如今,中心市场经营的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茶叶三大类共1000多个品种。
在那个物资流通还比较困难的年代,中心市场的建成启用为汕头及周边的采购客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货源,整个市场呈现出一派热闹繁荣的气象。据1998年5月24日《汕头日报》报道:“汇聚南北果蔬,云集八方宾客。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投入使用不足一个月,便呈现出欣欣向荣、购销两旺的喜人景象。……从早到晚,数十个新鲜的蔬菜品种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运抵汕头,每天交易的各类蔬菜达400吨左右。”
“20年过去了,市场的交易量翻了近10倍,不仅满足了市民的餐桌需求,而且带动了更多的人发家致富。”中心市场负责人李庆生向记者介绍,多年来,这个大体量的批发市场矗立于此,每天集散往来的不少于3000人,由此还衍生出不少配套行业,像物料包装、旅馆住宿、餐厅饮食、汽修冻库……集聚的人流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这一片曾经冷清的地块焕发出热闹的烟火气。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前进。20余年过去,尽管现在的物质更加丰富、物流更加便利,中心市场的交易额却逐年增长并保持在稳定状态。据统计,2019年市场蔬菜日平均交易量达2800吨,水果日平均交易量达1000吨,茶叶日交易量达7.2吨,全年交易量总计138.76万吨。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安全”最重要。中心市场从创建之初,就把食品安全问题摆在首位。除了积极配合职能部门落实食品卫生监督,还自行建设配套农药残留检测室,加大对入场果蔬、茶叶的检验检测,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关。“农民们一般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种植方式,法制意识也比较淡薄,这就需要我们落实具体管理措施,加强食品监督。”据介绍,市场自设的农药残留检测室,每天都要抽取几十个当季销售主要品种进行检验并存档;同时,配合省农业厅、市市场监督局等第三方开展的抽检、异地检测、监督式抽查等,全覆盖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不留死角。
“不管客户大小、不管天南地北,要让进来市场交易的每个人都感到公平公正,安全有保障。”回顾22年经营史,李庆生感叹。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市场就实现了电子结算全场覆盖,确保交易能够全链条追溯。销售时,每位经营户向下要让购买者拿到电脑小票,向上要让货主提供检验检疫证、随货通行证照、货品清单、承运合同、货款凭证等,让每一宗交易都全程有记录、全程可追溯。“这样就形成了买和卖两个环节的资料保存,确保全链条完整索证索票,一旦发生问题或纠纷,可以追责到每宗交易的每个参与者,保障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李庆生告诉记者,正是实现了电子结算覆盖和严格的索证索票制度,才让更多外地货主能放心地将货物运到这里销售,让市场越做越大,集散的果蔬品种越来越多。
为了给市场的所有交易者真实呈现农副产品价格变化的“晴雨表”,市场还大力建设信息系统,每天发布价格分析,内容涵盖每种蔬菜、水果的最高价、最低价、中间价、均价和交易量等,每周、每月还进行价格评析,分析价格和交易量升降情况,为菜农、菜商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
目前,市场除水电、停车、保安、保洁等基本服务外,还配套了电子结算、信息技术集成系统、农药残留检测、仓储冷库、装卸运输等服务设施,具备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递、交易结算、产业带动等功能,成为汕头市乃至粤东名副其实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连年来,市场荣获“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五十强市场”称号,还多次被评为广东省诚信示范市场。
让市民“菜篮子”更多元更丰富
将传统概念的农贸批发市场与现代化经营模式接轨,中心市场已经迈出了坚实一步。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应对新的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
李庆生认为,未来要进一步丰富市民的“菜篮子”,一方面要更大力度扶持本地菜农,促进产品多样化;另一方面还要从外地引入更多数量和品种的农副产品。“随着交通发展和信息通达,现在市场集散的蔬菜水果,品种和数量都在增加。”
如何从外地购入更多品种和数量的农副产品,进一步补充汕头市场供应?中心市场积极对外开展交流,依托汕头市农副产品行业商会等行业协会,举办“高原夏菜”产品推介会等活动,让“北菜南调”成为汕头市蔬菜生产淡季的重要补充,大大丰富市民餐桌。
“如今生产关系变化了,本地零散种植户越来越少,我们市场也尽力为这些零散菜农提供各种便利。”市场管理者采取“抓大放小”模式,为周边菜农提供免费场地、水电、磅秤等设备及代收代付服务。通过扶持本土小菜农,让市场产品更加多样化。
“汕头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肯定越来越高,对蔬菜水果质量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李庆生表示,下来市场将持续增加品种供给,提升产品档次和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让市民的“菜篮子”更加丰富。
经营户说说心里话:
从“菜一代”到“菜二代”
每天下午6时到第二天清晨6时,是汕头市海特果菜经营部的经营时间。目前,“海特”在汕头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内经营的蔬菜产品达100多种,销售旺季的每个夜晚,有近500吨蔬菜在这里流转。22年前,“海特”总经理张炳松刚开始在这里从事蔬菜批发生意的时候,这个批发档口每天交易量只有20多吨。
张炳松可以说是中心市场的“老经营户”了。这位从1998年开始就进驻市场的“菜一代”,见证了市场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市民“菜篮子”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意识也增强了,我们这里的蔬菜销量也越来越高。”张炳松告诉记者,从事这一行30多年,他的公司在全国多个地方有生产基地和批发档口,经营品种齐全,还会向酒楼、餐厅等提供一些本地没有的高档蔬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事蔬菜批发生意的经营户们,不得不从原先的“土办法”转移到发展精品包装、提高产品质量上,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生活水平越高,对蔬菜的需求也越高,我们对这个行业发展有信心,也相信这份事业能继续发展壮大。”如今,张炳松的两个孩子都继承他的蔬菜批发事业,成为“菜二代”经营户,并逐渐在父辈的基础上耕耘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当时,这是汕头唯一的蔬菜批发市场,做这一行的几乎都到这里来做生意。”汕头市佰汇蔬菜行负责人李俊伟也是第一批进驻市场的经营户之一,如今他的档口每天经营的蔬菜品种有60多种,交易量达300吨。在他看来,多年来市场发展平稳,经营环境越来越好。
“我们这个市场的经营管理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汕头市峰达果菜商行负责人李俊峰告诉记者,他从20年前就开始用电脑管理经营,如今他的档口每天二三十车货的总交易量达到200来吨。作为伴随市场发展的老经营户,他感受到如今市民的消费习惯变化很大。“以前的蔬菜随便包装就可以上市销售,现在随着市民品味的提高,蔬菜包装也越来越精美,冷冻等各方面配套服务都越做越全面。”
据介绍,如今中心市场里大大小小的蔬菜经营户有50多户,他们扮演着“买卖中介”“信息渠道”“货款监督者”等重要角色,是这个市场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
记者手记
探索市场经营新模式
菜市场连着社会大乾坤,“菜篮子”折射民生大变化。米价菜钱的涨涨落落,反映的是经济状况的起起伏伏;“菜篮子里”的丰盈匮乏,折射的是民生水准的高低和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
为了解决老百姓吃菜问题,各级党政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新模式。生逢其时的汕头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让汕头市民的“菜篮子”一天天丰富起来,也让自己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市场经营者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着力在安全、公平、品质等环节下功夫,让市场在物流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依然占据一席之地。
其实,蔬菜供应的变化只是汕头民生大变化的一个缩影。“菜篮子”的变迁时刻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脉搏跳动,所以说,看中心市场的变迁,就是在看汕头“菜篮子”和社会民生的大变化。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陈欣琪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李俊伟
新闻推荐
央视“2020年东西南北贺新春”汕头部分录制完成 为全国人民送上最“潮”新春祝福
节目录制现场。本报记者方淦明摄朱迅、刚强搭档担任主持人。本报记者袁笙摄本报讯(记者林蓁)近日,央视“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