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发现更多的爱 汕头市公益基金会倡导大公益精神,不断探索公益新模式,传递人间温情和社会正能量

汕头日报 2020-01-08 01:00

中国著名作家来汕采风,抒写汕头好故事

“梦归潮汕”寻亲团为在外潮籍老人寻根问祖

受助困境儿童大学生每年都会回到“娘家”市公益基金会话家常

■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摄影报道

做公益,简单地说就是行善举。要在平凡的生活中,聚焦容易被社会所忽视的点滴,挖掘其社会需求,并给予最有力的支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近年来,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公益理念,致力于拓展公益的内涵外延,不断探索社会公益、文化公益、科技公益等新公益模式,不断传递人间温情和社会正能量,在平凡中发现更多的爱。

助困境儿童健康成才

在开展关爱孤儿公益慈善活动中,一群被爱遗忘的困境儿童,出现在市公益基金会的眼前。意识到“困境儿童”倘若得不到关爱救助,将可能变成“问题少年”,基金会启动关爱救助“困境儿童”工程。2013年开始,市公益基金会在汕头市各区县摸查出困境儿童群体的基本情况,为他们办理专属银行卡,每人每月可凭银行卡到银行领取救助金300元。截至2016年9月,市公益基金会对“困境儿童”发放生活补贴总额达到730多万元。

要不是当年有基金会无私的关爱和资助,我不可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并顺利大学毕业。如今已在广州一家公司工作的小龙,每次提到基金会时,都心存感激。小龙告诉记者,基金会帮助解决基本生活、教育等问题,为他创造了平等生活、幸福成长的机会和环境,人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帮扶困境儿童的事业,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市公益基金会不但注重在生活补贴方面给困境儿童“输血”,同时注重在入学、就业等方面提升他们的“造血”功能。2016年,市公益基金会欣喜地获悉国家已将“困境儿童”的生活救助列入基本生活保障,因此,基金会决定把困境儿童的关爱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他们的心理辅导、情感关怀、学习教育以及探索就业培训等方面。对已经考上大学的困境儿童,基金会还为他们发放助学金以及一批生活用品,并承诺为他们提供大学期间全部助学金。

每年寒暑假期间,这群困境儿童大学生都会自发来到基金会,“回娘家”话家常。他们中有的在大学成功创业,有的成为作家,有的进入国企走向海外,在各行各业挥洒自己的青春。市公益基金会打造关爱困境儿童的“汕头模式”,又沿着关爱的链条深耕,使对困境儿童的关爱具备可持续性。

为“星儿”铺设希望之路

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只因为他们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交流和沟通,如同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他们多不能和同龄人一样走出家门,来到公共场所享受大自然。长期以来,市公益基金会对自闭症群体成长给予大力支持,参与到这些孩子的康复治疗中,助力他们及其家庭融入社会。

自2015年以来,基金会就对学康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开办公益课堂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让30名未能就读于普通学校的自闭症儿童接受免费教育。而后又出资支持大龄自闭症青年参加能力提升培训,促使心智障碍人士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技能及一定的社区融入技巧,协助心智障碍青年适应社会生活,提升自身能力,融入社会,再慢慢过渡到能独立生活和就业。

自闭症儿童是非常有救助价值的。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许多患儿将来可以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充分发挥出个性、才华与创造力。不帮助他们,他们就可能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令人欣慰的是,项目运营期间,13名包括大龄自闭症青年在内的心智障碍青年在就业辅导员的帮助下实现就业,分别在洗车行、酒店、图书馆、食品厂从事洗车、客房整理、厨房帮工、食品包装等工作。

点燃青少年创新科学梦

青少年是科技人才的储备力量,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希望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正是基于此,市公益基金会自2013年开始,依托中科院“科技、科普、院士专家”等资源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教育平台,通过“小发明家”的培养方式,经过专向训练和培养,发现更多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据悉,每期“百名小发明家”培养活动除了讲授科技创新知识、天文学知识,还对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沟通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教育培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联动结合,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全面打造学员的综合素养。由市公益基金会组织开展的“培养百名小发明家”公益项目也获得“2016年度社会组织公益慈善优秀项目”奖。

“追星不如追科学家”,如今已经成为鮀城爱好科学的青少年的“口头禅”,而且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属于自己的科学梦。在导师的引导下,学员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目前,培养活动共有近百名学员申请国家专利,其中有些学员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并拿到专利证书,有的学员作品还被厂家开发成科普产品。还有多名小发明家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中脱颖而出,取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等称号。

助力流落在外乡亲寻根

长期以来,市公益基金会开展各项关爱老年人的“情暖夕阳”公益活动,不断探索关爱老年人的新模式。2018年,“梦归潮汕”寻亲团在市公益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国内的江西、福建两省以及国外的马来西亚、柬埔寨开展大型寻亲登记活动,协助历史上因各种原因流失在外的乡亲寻亲,实现亲人团聚、叶落归根的美好愿望。

“梦归潮汕”寻亲团由一群热心公益、有强烈使命感的志愿者组成,本着“良心公益”、“遇到就是缘分,遇到就有责任”的理念,通过信息采集、“拉网”筛查、对接认亲等措施,为流落在外的潮汕儿女寻根,也为盼亲归宗的祖籍地亲人圆梦。除了潮汕本地的志愿者之外,还有如江西的凌云彩、福建的李霖、陈雪招等外地志愿者不计回报地奔波在助力寻亲的道路上。他们放弃周末、节假日的休息,有的甚至还放下手中的工作,持续不断地投入到一场“倒计时的公益”中。

目前,跨越广东、福建、江西3省的志愿者接近2000人,不同的省份还根据不同区域设立分团,活跃于各乡村之间。曾经流落他乡的潮汕难民,历经70多年的等待,终于盼来回归故土的希望。短短3年多时间里,“梦归潮汕”寻亲团已为超过600多名老人成功寻找到亲人,还帮助数十位海外华侨寻找到亲人。有些寻亲人在帮助家人找到家乡之后,也毅然投身志愿者行列,把这份大爱继续传递下去。

宣传汕头城市新形象

文化是软实力,与物质文明并驾齐驱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塑造真善美的心灵,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近年来,市公益基金会在“大公益”的理念下,还着力开展“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等大型文化公益活动,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推介汕头历史文化、展示汕头新形象,为汕头发展贡献精神力量。

据悉,“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汕头采风活动至今已经举办6年,每年都吸引近10位中国著名作家莅汕采风。采风团成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为展现汕头当前发展的新气象、新成就,市公益基金会每年都会精心制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采风路线。数年前首次来汕,原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邓刚,对当时小公园片区残破的状态感到惋惜,于是写了篇《汕头有条令我心疼的街》,呼吁重视骑楼这一文化遗产,引起强烈反响。而当其再次来到汕头,看到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因修缮工程而得到保护,邓刚难掩心中的喜悦。

在汕采风期间,作家们不仅用斐然的文采宣传汕头,为汕头旅游文化注入新内涵,而且以独到的视角审视着汕头旅游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市公益基金会会长张泽华告诉记者,作家们通过不同的角度挖掘故事资源,讲好汕头故事,传递汕头声音,同时,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活动,对提高汕头的知名度、美誉度,推动汕头加快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闻推荐

临时通道设路灯 照亮市民“夜行路” 华侨试验区第一时间回应民生热点立行立改,8盏路灯昨夜“上岗”了

东海岸汕台路段8盏路灯昨夜“上岗”了。本报讯(记者林子海林鹏摄影报道)昨天,本报报道了东海岸新城片区汕台路段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