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只有生活,才能生成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学生的生活实践对其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鲁浩教授高度概括:“品德课堂要回归生活”。这是品德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如何有效地让课堂回归生活,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中得出的见解:
导入生活素材,让课堂走近生活
课堂教学中,要克服说教式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模式,而应让课堂教学走近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相关点,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回顾生活的过程中,唤醒已有的生活经历,激发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我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我事先收集部分学生的成长照片,把学生从小到大不同时期的照片制作成课件,还让学生把家人送的自己觉得最宝贵的礼物带到课堂上来。上课时,我通过视频展示学生照片,再请照片中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成长中的故事,让现实生活与教材结合起来,引出了“感悟家人的爱”这个教学主题目标。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礼物,并说一说与之相关的故事。学生从生活故事中,真切体会到父母的伟大,感悟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进而对家长的感恩和爱也油然而生。
架起联结桥梁,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只有符合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自身的世界出发,亲眼去观察,亲身去感受,从中有所启发,有所感悟,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我在教学《伸出爱的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关心、帮助、尊重残疾人。我让学生扮演残疾人,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真实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辛苦,意识到了不仅不能嘲笑残疾人,而且更应该去呵护他们、关爱和帮助他们。
创设情境活动,让课堂延伸到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教材内容,善于结合生活事例,拓展教学空间,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充分体验、去感悟、去获取,从而提高道德认识,指导日常行为,培养生活能力,悟出实践真理。孩子们用“身”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再加上老师的引导,他们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生活实际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认识,从而使在活动体验中的所思、所想、所悟内化为道德品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断挖掘富有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构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类生活”课堂,让品德课堂教学走近学生的生活,也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教学,寓教于生活中。汕头市东方小学 汤秀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文惠)近日,由市人大杏园诗社、市机关书画院主办的《“舞墨吟哦”杨烈强诗书作品展》在市机关书画院举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