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汕头市积极整合贯通医疗资源,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19民生实事目标:
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加大力度推动区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和乡镇卫生院升级改造,建成一批村卫生站。加强以市中心医院、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为牵头单位的医联体建设,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南澳后宅海滨路前江海域有人溺水了,快来!”2019年8月27日8时22分,南澳医院120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一名12岁的女童在海边嬉戏时不慎溺水,被救起后面色紫黑,命悬一线。接报后,南澳医院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迅速到达现场抢救,将女童转运至南澳医院急诊科救治。因患儿病情不稳,南澳医院紧急启动“绿色通道”,一路持续救治直到将患儿安全送达汕头市中心医院接力抢救。
这一惊心动魄的成功抢救全程仅耗费半小时,为患儿争取到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展现了汕头市整合贯通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显著成效。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局了解到,目前汕头市共有区县级医院37家(含3家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7家,村卫生室615家,门诊部59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31家。当前,汕头市持续整合市区镇村医疗资源,使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大医院一样优质的诊疗和检查检验等服务,同时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基层医疗机构经常面临医护人员紧缺的瓶颈,南澳医院也不例外。在以前,南澳居民最怕的就是生病,由于诊疗环境较差、设备落后、人才流失、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海岛居民一旦患上危急重症就左右为难,留着怕治不好,辗转送到市区大医院,又怕延误治疗最佳时机。
2017年,南澳医院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与汕头市中心医院正式签署托管协议,包括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康复医学科在内的首批12名医疗专家和管理人员正式进驻南澳医院。在医疗技术上,派驻人员开展了一项项新技术项目,如外科、妇产科成功开展了胃癌根治性胃切术手术等多例微创手术,内儿科首次将无创呼吸机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康复医学科开展了肌内效贴扎、淋巴引流等多项新康复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些新技术项目能在基层落地生根。在派驻医生的带领下,当地医生很快能熟练掌握高难度的微创技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院每月举办学习讲座,由派驻人员进行授课,重点讲授医疗急救知识,不仅县人民医院的职工踊跃参加,各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也到场聆听。
去年2月,南澳县120急救指挥中心投入使用;3月,南澳医院“远程医疗中心”投入使用,成功进行了第一例远程会诊;5月,医共体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南澳医院设立“高血压门诊”、“糖尿病门诊”,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7月,青澳湾医疗急救站、深澳医疗急救站相继启用;8月,南澳医院开展第一例微创治疗手汗症手术;9月,南澳医院完成核磁共振的招投标工作……一张张喜人的成绩单,彰显着海岛基层医疗工作在医联体建设深耕细作中取得的扎实进步。
2019年,南澳县被国家卫健委定为“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单位”。为提升南澳县基层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南澳县同时致力于构建县镇村一体化医共体,进一步优化整合岛内医疗卫生资源,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去年5月,南澳县以云澳镇中心卫生院为试点,统筹推进南澳县基本公卫工作,切实探索市县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根据“公卫助手”方案,各乡镇卫生院定期派人到县医院配合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登记和随访,以提高南澳县两病的面访率和检出率。此外,医共体还组建了家庭医生团队,定期派出医学专家到乡镇医院坐诊,使海岛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卫生服务。本报记者陈欣琪
■ 记者点评
推进医联体建设 服务基层群众
从南澳县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的经验可以看出,整合贯通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一条可行之路,也是一条捷径。要真正打通汕头市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可以从人才管理、资源共享、技术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切入,畅通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通道,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至臻至诚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服务。
(陈欣琪)
新闻推荐
■高炳光冷月清风隐霓虹,昂首急迎新年钟。汕马笛鸣声方落,亚青运近号声宏。一二二八大疾速,数百项目聚力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