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的汕头信息 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清代晚期的汕头埠风貌

汕头日报 2020-01-04 01:01

《字林沪报》刊登汕头埠新闻动态

上海报纸刊登的汕头港口景色

■ 许壁锋

汕头自1860年开埠后,海内外各类报刊多有对其社会民情动态等进行报道。华文报纸中,上海出版的《上海新报》《字林沪报》等多从汕头埠来信、香港的电报报纸等途径,对汕头埠的新闻动态进行报道。虽然并不是固定栏目,但这类“汕头信息”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清代同治、光绪中期,即开埠初期汕头埠的风土民情有很大帮助,也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汕头埠清代场景。

管理逐步完善 航运渐趋规范

开埠早期,汕头尚无灯塔,也没严谨的管理机制,沉船、触礁事件时有发生。1872年2月《上海新报》报道汕头即将树立灯塔,灯塔材料全部由英国铸造,寄送汕头,随后选址建设。这些材料后来应用到鹿屿、表角等处的灯塔。

即便如此,清代晚期在汕头海上航行还是有非常多的风险,其中触礁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1884年1月16日《字林沪报》报道了太古洋行一艘轮船在汕头误触礁石,所幸船舱底只是稍微进水,并无大碍,这艘船还能顺利回到上海,随后在上海进行修理。

因为海洋的变化莫测,汕头以及驻汕头的各国领事署十分重视船舶载客安全问题。1886年8月21日,有一艘小轮船从天津开往香港,经过汕头,当时驻汕头的英国领事署接到香港来电,指出这艘船人员超载,并且未申领符合规定的牌照。该领事署就在汕头码头检查这一艘小轮船,发现搭载270人,严重超载,而且的确没有申领牌照。按照传统惯例,载客船舶必须申请牌照,人数不许超过额定数量,如果超过,每超过1人罚10个银元。这种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让汕头商埠的航运逐渐趋于规范。

对外商贸频仍 劳工问题凸显

当时的上海报刊也报道过一些有关汕头的华工问题。1872年9月的《上海新报》以“汕头信息”为标题,报道了汕头的糖货贸易以及美国人在汕招工的事。报道谈到,汕头的糖业贸易十分昌盛,这些糖货大部分从汕头出发,辗转到美国金山埠销售。因此,当时汕头与美国的贸易相对较多,有一美国商人前往崎碌的美国驻汕头领事署,请美国领事在汕头招收中国人到鲁以西亚做工。美国领事觉得此事有疑点,秘密派人调查该商人的船只,发现这艘船并不是去鲁以西亚,而是去环境更加恶劣的加料地区。美国领事随即将该商人逮捕,送到广州交由两广总督衙门审讯。美国商人最后被判处3个月监禁,并处罚银700大洋,该帆船则转回美国接受审讯。

1896年3月2日,《字林沪报》报道,汕头出洋人数不断增加,每次汕头客馆(即招工机构)招聘的工人要下船出洋,都有衙门委员到场检查,了解是否存在诱拐行为,没有才准放行。

鉴于当时汕头与西方国家交流逐渐频繁,汕头的怡和洋行、太古洋行与当地的中国商行筹备设立一所英文学堂,培养一些熟悉中英文的商业人才。

中法关系紧张 岭东门户备战

1884年1月3日,《字林沪报》通过一些在汕头的外国友人书信,了解到汕头正在招募新兵勇,并且加派军队,总数达到4000人以上。因为当时中国与法国之间出现矛盾,法国军队也有入侵广东地区的趋势,当时旅居在汕头的外国人非常紧张,惧怕因为中法战事而受到中国政府驱逐,那么在汕的房屋、财产等也可能尽数损失。当时汕头人大多对法国侵略的行径表示愤慨,在法国人居住的区域内张贴传单,要求法国人尽快撤离。1884年8月23日,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马尾海战爆发。1884年10月,在法国驻汕头的教会协助下,法国人暂时离开汕头。1885年3月29日,《字林沪报》又转载了厦门官方报刊的信息,汕头数千兵勇在南边原野操练,配有枪炮。可见,当时汕头作为岭东地区门户,清政府对此处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也体现了汕头的海防价值。

商业价值日增 洋行纷纷争地

自德记洋行与广孚洋行争地案发生后,不少洋行也看到汕头的土地价值,随之产生争地纠纷。

1883年,《字林沪报》多次以“汕头近信”为标题,对汕头的德国鲁麟洋行争地案件进行报道。因德国鲁麟洋行争地纠纷案件久未解决,德国驻汕领事将该案报告德国政府,德国皇帝、首相等认为该领事处置不合适。因为署理两广总督已经派出广东候补道员施在珏、候补同知祁兆熙连同广东绅商代表、直隶候补道员等前往汕头埠,打算与德国驻汕领事继续商议,而德国政府也发电报,让德国驻广东领事署内翻译前往协助,因此《字林沪报》判断该纠纷终究是要议和的。随后,《字林沪报》又通过寓居汕头的朋友书信,了解到当时汕头争地案的根源是德国鲁麟洋行的买办郭润亭从中操作的结果,但郭润亭已逃离汕头,且德国驻汕副领事即鲁麟洋行东家沙某也因而割脉自杀未遂。

从上海报刊的视野我们可以看到,汕头埠土地的商业价值日益得到重视。

火灾接二连三 消防备受重视

1869年9月2日《上海新报》报道了汕头的一则火灾。一艘中国的货船从汕头出发,到暹罗(泰国)载货而归,船只到汕头码头后,共庆平安,祭神酬愿,不料火药零星飞入船中,焚烧起来。虽然外国兵船、本地船只前往救火,但船中五六十人仅数人获救,货值六七万的货物全部烧尽。

后来,汕头埠又发生了开埠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火灾。1887年11月7日,《字林沪报》根据汕头发往上海的电报内容,报道了汕头埠的米行街大火。米行街即后来的永安街一带,10月18日晚1时左右,米行街发生大火,一直延烧到隔日早晨,一千多间房屋全被烧尽。

1896年3月2日,《字林沪报》根据汕头友人的来信,报道了1895年冬季汕头怡源栈发生的火灾。因为该栈房储存的是高粱酒,因此火灾十分严重,甚至烧到隔壁的元兴洋行。而元兴洋行栈房内储存的是几千箱火油,一旦烧起来可能造成更严重的问题。因当时潮海关以及太古洋行的水龙队到元兴洋行周围全力灭火,才避免更严重的灾祸发生。

当时刚刚履新的惠潮嘉兵备道台随后推出新规,要求加强用火监督。从这件事可以看到,汕头早在清光绪中期就已有水龙局等救火部门,并且汕头也在近代的社会管理中加强了对火患的预防。

通过上海这些清代晚期的报道,可以看出,汕头在开埠之后快速发展,其背后是汕头埠独特的地理位置作为基础,同时汕头商人与各国洋行的交流与碰撞,让汕头从商业运营、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日臻成熟。

新闻推荐

为亚青会贡献志愿力量 汕马志愿者总结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康洁)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总结2019汕头国际马拉松赛事志愿服务工作,为2021年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