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基因艺术的催化

深圳特区报 2019-12-31 06:20

■ 张 麒

“明星”公司的崛起、成长和壮大,郑正秋起到了“龙头”作用。问他成功的秘诀,郑正秋自己回答:“商业的基因,艺术的催化!”,诚哉斯言!

民国年间的潮商后裔郑正秋以巨资投入艺术,且凭着“为艺术去死”的热忱和拼劲,在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郑正秋出生于一个粤商世家,其祖父郑介臣于鸦片战争后来到上海经商,开了一家郑洽记鸦片批发栈,后来成了巨富。

郑正秋有生意人的底子,打14岁起他就进入了郑洽记土栈,对生意相当熟悉,上海滩无人不知郑洽记的这位“少老板”。郑正秋广结人缘,生意如鱼得水。但他还是选择了一条醉迷与痴心的道路——艺术。

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之父”。1896年,也就是电影放映技术发明的第二年,电影便开始在中国放映。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的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出现。放映时,观众“摩肩接踵,反应奇佳”。

九年后的1922年,他和张石川等成立明星电影公司,开启了郑正秋53部电影的集中创作,其中包括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中国第一部艺术片《孤儿救祖记》以及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郑正秋从事电影事业,也是他不断发掘新人、奖掖后辈的事业,在“明星公司”的十五年,也是中国电影界明星辈出的十五年。被誉为“影坛皇后”的蝴蝶,就是郑正秋一手栽培成长起来的。她在郑正秋导演的《姊妹花》中,一人饰演两角,卖座创了纪录,蝴蝶一下子“红”了,故称郑正秋为“恩师”。一代名伶阮玲玉刚出道时,是个16岁的纤细弱小的上海姑娘,是郑正秋慧眼识珠,一步步把她培养成“大腕儿”。郑正秋多次不无自得地对人说,他一眼就看出阮玲玉“天生就是个悲剧演员”。与郑正秋齐名的另一个中国电影界名人蔡楚生,和郑正秋是潮阳同乡,比郑正秋小18岁。起先,蔡楚生在另一家电影公司里只是担任场记和临时演员,是郑正秋把他“挖”过来,收为门徒,悉心栽培,才有他后来广为人知、彪炳史册的《渔光曲》。

为“捧”红这些艺人,郑正秋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和钱财,但郑正秋在所不惜,“感到十分地快乐和荣幸。”。

回首郑正秋“明星电影公司”不断发展的轨迹,深深感到他的艺术天赋和商业奇才结合得多么完美。1922年2月19日,明星公司在《申报》上刊登招股启事,当时公司总资本只为10万元,发起人认购半数,其余由社会各界认购。当时,连个简陋的摄影棚也没有,只是租个小摄影场露天工作的。公司决定先拍短片,但《滑稽大王游沪记》等三部短片票房收入不甚理想。此时,公司资本消磨殆尽,日常开支只得靠借贷来维持,甚至工友亦典物以购布景材料,“散伙走人”的声浪日炽。而此时郑正秋正埋头创作一部长篇正剧《孤儿救祖记》业已完成,经过五个月的拍摄,影片终于完成。明星公司首先在当时最豪华的爱普庐影戏院试影,公司股东与各界名人出席观看,掌声如潮,试演大获成功。

借助《孤儿救祖记》轰动效应,明星公司于1924年4至7月间,在《申报》上连登四次增资扩股公告,拟将股本总额扩充至10万元,这次招股相当顺利。“明星”的“梦工场”不断扩大,至1927年迁往杜美路50号,面积增加了一倍,可以两个组同时拍摄。1928年,“明星”品牌初现,招股顺利,股本总额增至20万元,当年5月份推出的电影《火烧红莲寺》赢利十分丰厚。之后,“明星”业务逐渐扩大,“梦工场”又较前扩大了十倍左右,公司进入了风光无限的鼎盛时期。

“明星”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将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连接起来的,缺乏自营电影院的“明星”公司与百代公司联手,通过参股与承租的形式组成直辖7家影院的中央影戏公司。这条国片院线的形成是制片商涉足放映业的标志,初步实现了中国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一体化。

“明星”公司的崛起、成长和壮大,郑正秋起到了“龙头”作用。问他成功的秘诀,郑正秋自己回答:“商业的基因,艺术的催化!”,诚哉斯言!(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新闻推荐

潮阳区妇联凝心聚力 精准服务妇女儿童

本报讯(记者刘文钊)今年来,潮阳区妇联积极团结动员全区广大妇女,参与创文提质升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练江整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