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到痛苦就是病 专家指出,强迫症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切勿自诊自治或误信民间疗法
庄希航
出门后反复确定是否锁门,厨房煤气是否有关掉,家里物品一定要摆放整齐……碰到这些行为,很多人都会戏谑一句:你是不是有强迫症?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庄希航表示,强迫症真的是一种病,严重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目前就诊率极低,需要引起重视。
强迫清洁致使内心痛苦
“我感到内心特别痛苦,也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手臂上几道血痕,是卢欣(化名)给自己的“惩罚”,看着她精神状态不佳,父母还是决定带她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在与卢欣及其父母的谈话中,庄希航了解到这个花季少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卢欣原本是个挺乖巧的女孩子,小学、初中的成绩都还不错。可进入高中之后,卢欣却变得事事谨慎,每次外出回到家都要洗澡并换洗所有衣物。出门坐公交车时,她都不敢用手抓住扶手,脑子里总有一个念头:所有东西都有细菌,碰到就会被感染。她的房间也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但不容许任何人去触碰,甚至连家里人走进她的房间都要换鞋。更为甚者,她还因为在学校上厕所后反复洗手,而经常导致上课迟到。卢欣的家人发现,女儿以前洗澡只需要20分钟左右,如今却要花上1小时以上。
卢欣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行为并没有必要,可总是克制不住自己,内心冲突让她感到异常痛苦。她试着用硬物在手臂上反复地划,以疼痛来“告诫”自己不能再犯,却无法改善这些症状。其父母也曾带她做过心理咨询,可效果并不明显。看着女儿情况愈发严重,无法正常到校上学,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家人深感不安。
经过一番详细了解及精神检查,庄希航诊断卢欣患上强迫症。庄希航表示,由于卢欣病史长达3年,并伴有明显焦虑及自残倾向,于是采用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行为治疗为辅的治疗方式,患者逐渐恢复其社会功能。
严重强迫行为影响正常生活
手机APP上的小红点一定要消灭掉、出门后一定要返回查看门窗有无锁好、音量必须调节到看得顺眼的数字……有些人往自己身上贴上“强迫症”的标签,只是调侃自己的特定习惯。庄希航表示,一般来说,如这种强迫现象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不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及影响正常生活的话,就算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强迫症是一种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庄希航告诉记者,由于担心受到脏物、毒物或细菌的污染而反复洗手、洗澡或洗衣服,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反复检查,思维反复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无法摆脱等,都是强迫症的外在表现。而患者往往明知自己的思维及动作不合理,想控制或摆脱却没能力做到,使得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
然而,人们对强迫症存在太多认识误区。其中最主要的是,许多人都将其看成一种行为怪癖,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如今,医学界普遍认为强迫症是四种最常见的心理失调症状之一,排在抑郁症、药物滥用和焦虑症之后。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强迫症列为十大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是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的两倍。
发病低龄化有所攀升
在世界上也有不少名人患上强迫症。被称为“交流电之父”的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害怕病菌,为此甚至不与朋友接近,独自在酒店住了10年,同时他还痴迷数字3,因此住在曼哈顿纽约客酒店33层的3327号房间;爱因斯坦的好友库尔特·哥德尔是杰出的数学家,提出著名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而他害怕食物中毒,因此从不碰妻子没有试吃过的食物,之后他妻子病重,他在美国普林斯顿的医院绝食而死。
在强迫症的影响下,原本正常的人会表现得极为敏感、情绪不稳、谨小慎微、过分追求完美、遇事犹豫不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数据显示,近年来强迫症发病率不断攀升,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至2%,约75%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其中青少年占到40%,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
在庄希航接诊的病例中,年龄跨度从11岁到50多岁的都有。如读小学的男孩小龙(化名)经常强迫自己数数,数到吉祥的数字才停下来,在学校经常坐不住,课堂上小动作非常多。更为严重的是,男孩认为饭菜不卫生而拒绝进食,到医院治疗时已有1、2个月都没吃过米饭,平时只喝水或牛奶,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育。
早发现及早专业治疗
“虽然目前强迫症的病因尚未明晰,但这种病还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庄希航指出,强迫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神经递质异常等均有关系,尤其与患者的个性紧密相关。平时追求完美、特别在意外界评价、责任心较强等类型的人,在遇到精神打击或突发事件时很容易发病。强迫症起病与初次就诊有时可能相隔十年之久,一些强迫症患者往往在起病初期未予以重视,直到症状严重后才去就诊,无疑增加了治疗难度。因此,患者对强迫症要予以足够重视,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怀疑自己有强迫症,应当前往精神专科医院进行系统专业的检查与治疗,切勿擅自自诊自治或误信民间疗法,正确地自我判断、及时和医生沟通才是“正道”。
而对于强迫症患者,庄希航也建议其家属应在医师指导下,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情况下,对其强迫行为进行适当、循序渐进地纠正和提醒。同时,多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分散其注意力,逐渐去改变其生活模式,让其能尽快地回归正常生活中。
【名师简介】
庄希航,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曾经参加中德心理治疗医师培训3年。毕业以后主要从事临床精神医学研究,现任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主任,擅长各种心身疾病(如睡眠障碍、神经性厌食等),焦虑障碍(强迫症、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疑病症等),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另外对儿童期精神障碍、老年性精神病的治疗也有相当经验。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工作,擅长家庭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从事精神医学工作以来,在国内各杂志发表多篇科学论文,于2000年参加“汕头市精神病流行病调查”项目获得汕头市科学进步二等奖。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汕头探索健全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 打通城乡“善治” 最后一公里
两年前,29岁的退伍军人李镇沐当选为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汕尾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两年间,李镇沐带领新班子扭转了社区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