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塑像建设一波三折
汕头中山公园孙中山塑像 刘小萱 摄
中山公园建造孙中山先生塑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自1928年正式开放的汕头中山公园,却要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孙中山先生坐像及之后的立像出现
记得几年前曾写过上世纪30年代初期汕头市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建设的文章,那主要是在市长翟宗心任内的事情。翟宗心于1935年离任之后,由于工程费用浩大,纪念堂建设计划基本成为空谈,至1939年6月汕头沦陷前,依然没有什么进展。
抗战胜利后,1946年下半年,市政建设开始陆续进行,中山纪念堂建设计划再次被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但直至1949年10月,纪念堂建设及相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仍只是纸上谈兵。
1946年10月中旬,时任市长翁桂清到省开行政会议,时任广东省主席罗卓英曾面谕他,限3至6个月完成中山纪念堂的建设。翁桂清回汕后,遂请杨锡宗工程师重新绘制纪念堂图纸,因为原来的图纸已在沦陷时期遗失。
1946年10月27日,中山公园建设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临时会议,主委翁桂清报告了罗卓英限3至6个月完成中山纪念堂建设的要求,提出今后公园各项工作以此为第一目标。
其实,早在1946年7月,以筹集建设中山纪念堂经费为目的的“卖物券”便开始发行。但由于抗战胜利后很快又陷入内战,国民经济建设一直不稳定,货币贬值,以致发行的“卖物券”能筹集到的建筑资金实在不多,除了应付修缮公园一些因沦陷时期被破坏的设施外,确实没法筹集更多资金了。万般无奈之下,翁桂清只能又向市商会求援。1947年1月12日,《大光报》刊登了题为《筹建中山堂,市府函商会募款》的新闻:“国父毕生领导革命,建造民国,丰功伟绩,寰宇同钦。本市为岭东枢纽,华南要冲,中山纪念堂,尚付阙如,殊为憾事。本府兹拟在中山公园择地建筑中山纪念堂一座,作纪前德,而资景式,用特函达查照,敬希即向行商殷户捐募款项,用充建筑费,以期早观厥成。他日堂构巍峨,民歌仰止,谓君子与有力焉……”市府的函写得漂亮,可效果如何,可想而知。要知道,此时中山公园里另一重要建筑物“忠烈祠”的建设经费亦正在向包括商会在内的各方募捐中。
一年很快即将过去,所谓限3至6个月完成纪念堂建设又成为空话。1947年6月14日,汕头市参议会二次会议上,有参议员质询翁桂清:中山纪念堂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建筑物,市党部曾奉令负责筹建,并指定此项建筑责任党部为主,政府为辅组会办理。何以自复员以来,此项工作进行,未见党政协同筹办,建筑委员会亦未建设,究竟是市党部书记长推卸责任,抑是市长勇于负责?翁桂清当时的回应是:关于中山纪念堂一切计划,本人均随时跟陈书记长会商。因图则未到,故未积极办理。(1947年6月15日《岭东民国日报》)可谓问得尖锐,答得圆滑。
按上世纪30年代的设计思路,孙中山铜像不是建在公园正门牌楼的后方中央(即现在的位置),而是建在纪念堂前面,故而严格来说他是纪念堂建筑的一部分。战后的计划,思路跟30年代是一样的,但因为纪念堂一直没动工,1946年12月22日,汕头市第一次国民党党代会上,有代表便提出应先建孙中山先生铜像,得到会议一致通过。
1946年12月23日,《岭东民国日报》发表署名“午”的“小评”,题为《中园建立国父像》,其大意为:建设中山公园是要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使民众能以对国父的景仰而激发其爱国心。然而现在本市中山公园建立的石像不是国父的像,而是宋少东先生的像。无论宋先生对革命有怎样的贡献,横竖功绩终比不上国父的伟大……这一次会议通过请市府在中山公园建立国父孙中山先生铜像提案,我们是极端赞同的,深望这个决案能够实施,俾中山先生巨像得巍立于中园,千秋万世永为民众景仰,那末,中山公园才算名副其实。
1947年9月19日,汕头市参议会又一次大会召开,参议员林超提出改组中山公园管理委员会,同时提出在中山公园筹铸国父铜像,以资景仰而符合名实。两项提案均获通过。
1948年1月17日《光明日报》刊登16日市参议会一届三次大会函送办理案,其中第一项便是筹铸中山公园国父铜像及复建中山公园动物园案。据该则报道称“已饬据中山公园建委会呈复,前者于建筑中山纪念堂时一并办理,后者估计需款过巨,暂慢办理函复在案。”
至此,有关中山纪念堂及孙中山先生铜像建设的“新闻”,便很难再在汕头各报纸上看到。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汕头中山公园才有孙中山先生坐像及之后的立像出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省取消省界收费站各项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距离高速公路全面依托ETC收费进入冲刺阶段。阶段来,市交通部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