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开展小课题研究,探索科学素质教育新路径
苏圳张学波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传统的被动接受型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小课题研究作为学生自觉主动、有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汕头市金珠小学通过“保护练江”小课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关心、观察身边的环境,通过调查、体验、研究和分析,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小学科学课教育树立了榜样。通过对金珠小学小课题研究活动进行评析,总结出小课题研究活动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一、以问题驱动:顺应学生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学校和老师应引导学生关心日常,通过对校园生活自身周围及社会热点话题予以足够的观察和思考,从中获得灵感找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形成小课题研究。如汕头市金珠小三年级的学生吴铄祺,在“保护练江”小课题研究活动中,通过对练江流域的观察和水样的采集,发现下游的水体明显比上中游的浑浊,水面上还漂浮着生活垃圾和油脂。基于此,吴铄祺对采集的水样进行了电解实验,证实了下游水体的污染大部分都来自于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的污染。
二、家长参与研究: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新的观点
在课题的进展过程中,家长的指引和配合必不可少,通过家长对小课题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加深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引发进一步思考。金珠小学“保护练江”小课题研究活动同样吸引了学生家长的参与。五年级的肖慧妍在小课题研究中,提出的水体修复想法独树一帜,在与从事生物医学科研工作的父亲进行多次讨论并进行小规模的模拟后,制造出了圆柱体生态浮床模型示意图。
三、激励学生思辨:亲身参与实践,勇于反思评价
开展小课题研究,让学生们积极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实践,获得科学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学生们通过对“练江”名称由来、练江流域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练江流域的实地探究,环境大规模破坏的沉重现实激发起了学生们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促使他们自觉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王思皓是金珠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亲身实践及家长的引导下,他对自己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争做爱水节水的参与者,从小事做起;争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养成绿色环保好习惯。
四、形成小报告:多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小课题成果报告指学生在完成了某个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撰写的反映研究目标、概括反映活动全过程、表达研究结论和收获等的书面报告,除纯文字报告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手抄报、漫画等方式,多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金珠小学在“保护练江”小课题活动中,通过举办课题成果报告会,学生们以研究报告、手抄报和漫画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点展示自己对练江的调查研究,上台和老师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推行小课题研究学习是进一步丰富学习环境的有益尝试,也是切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新的切入口。通过小课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去关心、观察身边的环境,培养问题意识,激发科学兴趣,促进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立足现实条件,动手实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们充分体验亲身探究的乐趣和成功,为学生提供充满个性的展现平台,积淀进一步研究的信心和动力。
备注:广东省科技创新普及专题项目,依托大型科技场馆开展重点科技创新普及活动(2018B070710001)
新闻推荐
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会通过化妆表现对自己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一个精致的妆容不仅能够提升自信,还能给别人留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