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特区政府官员、高校校长、社会组织负责人畅谈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珠海特区报 2019-12-20 06:41

12月15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航天科普展在澳门科技大学开幕。开幕式上,澳门首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定名“澳科一号卫星”。新华社发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回归祖国20年,澳门开启了发展新纪元。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澳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心凝聚。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澳门,采访了特区政府官员、高校校长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听取他们对澳门回归祖国以来所取得的令人瞩目发展成就的评价,以及对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展望。

采写:本报记者张伟宁

摄影:本报记者赵梓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学生

“澳门大学翻天覆地的变化归功于"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和创新,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就是最好的范例。”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前夕,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组成采访团走进澳门大学,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接受珠海传媒集团记者采访时表示,澳门大学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澳门大学正主动发挥“特区大学、特殊使命、特别地位、特色办学”的优势,全力配合澳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结束澳大“有校无园”历史

澳门大学前身为私立东亚大学,创立于1981年,是澳门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2013年11月,澳大横琴新校区启用,占地面积1.09平方公里,与澳门氹仔岛一水之隔。

“曾经,澳门大学校园狭小,占地面积仅0.05平方公里,不及横琴校区的1/20,设施不完善,更没有实验室这些科研条件,学生上完课后只能回家,我们称之为"有校无园",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澳门大学的发展。”宋永华说,回归后,澳门向中央政府请求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帮助澳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国际一流人才。

2009年,在中央的支持下,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纳澳门大学在横琴岛建设新校区的建议,并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管辖。同年12月20日,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奠基。2013年7月20日,一条河底隧道将横琴新校区与澳门特区连成一体。2013年11月5日,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正式启用,澳门大学“有校无园”的历史就此结束。

如今,漫步在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园林式的优美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内设施完善,图书馆、综合体育馆、射箭场、篮球场等一应俱全。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纷纷落地。宋永华说:“新校区为澳门大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搭建了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横琴岛,实施的是澳门特区法律,这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和创新的生动写照。”宋永华表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尤为关键,支持澳门大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支持澳门的发展。”

近年来,澳门大学办学质量、国际化水平与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澳门大学跻身前350位,亚洲大学中排名前50位。澳门大学还是澳门首所获得特区政府授予“教育功绩勋章”的高等院校。

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

宋永华说,澳门大学的宗旨是“立足澳门,建设澳门;融入湾区,面向全国,服务国家;走向世界,贡献人类”,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澳门大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2018年7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澳门设立“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连同2010年设立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目前有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澳门大学建设,“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共同建设。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澳门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展现出澳门大学在促进基础科研发展、提升澳门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宋永华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澳门大学近年来与大湾区高等院校展开合作,共同培养优秀人才,还在珠海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下一步,澳门大学期望成为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载体作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水平。

同时,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澳门大学不仅能够利用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还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且能参与内地的科研项目。卓越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令澳门大学吸引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齐聚濠江,为澳门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培养有担当的国际化人才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澳门青年?宋永华介绍,书院制教育是澳门大学的一大特色——以体验式课程规划提供全人教育的环境,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素养和非专业科目以外的软实力,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凝聚了学生对于校园的归属感;澳门大学创立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帮助澳门中小学生了解和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小培养爱国爱澳的优良品质;成立的孔子学院,更为助力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搭建良好平台。

“澳门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给予的大力支持,我们的校训"仁义礼知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有道德、有能力、有担当、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这是大学培养人才最重要的要求。”宋永华说。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

产学研联动会做得越来越好

在“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理念下,作为澳门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澳门科技大学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显著。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表示,希望澳门未来积极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希望澳门未来能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东部有香港、深圳,中部有广州,西部有澳门、珠海的新格局。”刘良介绍,目前,澳门已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澳门特区政府实施“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发展政策,也带动了澳门科创快速发展。

刘良说,回归之前,澳门的科创基础薄弱。回归后,在国家和内地科研院所的支持下,澳门科创能力不断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挂牌,代表了国家对澳门科技发展寄予厚望。“澳门的国家实验室有一个比较优越的条件,就是先有国家级的平台,然后再引进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做出体现国家水平的研究成果后,再服务于创新科技和创新产业的发展。”

刘良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从古至今中医药文化根基很深,澳门的中医药产业也有很好的民众基础,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传统中医药发展现代创新医药科技与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在国家支持下,经过多年发展,澳门科技大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打下了很好的临床和科技基础。随着澳科大医学院、药学院的成立,澳门在中医和西医的管理经验逐渐增多。刘良认为,粤澳两地可以考虑建立跨境医疗共建合作新机制,或探索跨境医疗机构“托管合作”新模式,将不同地区医疗与健康的服务经验集成起来,并在政策和法律层面给予保障,使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能够跨境共享。

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近6年来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逾180项。以数项国际专利为载体,与内地公司合作并在横琴注册,澳科大与企业合作建立的公司已经在横琴落户。刘良说,公司主要研发人工智能,商业机器人已经逐步市场化,销量可观。“今后,我们还要拓展更多的国家合作平台,或采取总部和分部制,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总部在本校区,在珠海横琴设立分部。我相信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将给创新产业提供更好的机遇与平台,产学研联动会做得越来越好。”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

将中葡文化交流成果带进“人文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为澳门提供了接触国际层面的新机遇,也让澳门在文化交流合作中踏上全新的台阶。”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加强,澳门正逐渐把中葡文化的交流成果带进“人文湾区”的建设之中。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赋予澳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使命。穆欣欣表示,这个定位是对澳门过去历史重要文化角色的肯定。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一直致力于与粤港澳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三地早已建立行之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每年举办文化合作会议,切实推动三地在演艺、文化信息、文博、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合作。

“我们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共同保护、宣传、利用好大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大力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据穆欣欣介绍,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从去年开始,每年与珠海共办合唱节,珠海的国际马戏节也走进澳门,为澳门居民带来惠民演出。在青年文化交流方面,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今年组织了一批澳门青年学生赴广州博物馆和南越王博物馆等文化展馆参观,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穆欣欣认为,澳门作为中葡文化交流中心,拥有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不同的独特文化气质,这也是澳门的优势之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澳门正逐渐把中葡文化的交流成果带进"人文湾区"的建设中。”穆欣欣介绍,今年举行的第二届“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同样也是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澳门方面的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澳门中西多元文化长期交融共存的优势,有助拓展大湾区向外延伸的接触面,丰富大湾区人文交流内涵,提高文艺合作水平。”

她表示,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澳门将充分发挥文化积累的优势,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进行优势互补,与大湾区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文湾区”。

澳门街坊总会理事长吴小丽:

把澳门街坊总会成功经验推广到大湾区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当天,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3500多名居民,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成立于1983年的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是爱国爱澳社团,也是澳门最大的社会服务提供者,有“超级居委会”之称。20年来,澳门街坊总会发扬爱国爱澳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爱国爱澳市民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拥护“一国两制”,支持澳门特区政府依法有效施政。

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澳门街坊总会理事长吴小丽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给澳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腹地。而澳门在社区服务、养老看护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将成功之处推广到大湾区可谓正当其时。

吴小丽说,她切身体会到中央对澳门的关怀。20年来,澳门社会各界同胞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拓展澳门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澳门经济社会繁荣稳定。“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实在在地改善普通居民的生活福祉,使澳门居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吴小丽介绍,成立30多年以来,澳门街坊总会持续关注社会保障、房屋、教育、治安等社会民生问题,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澳门分区办事处、28个基层街坊会、30多个附属服务机构,并密切联系业主组织和社区组织的“超级居委会”。2019年上半年,澳门街坊总会活动及服务总人次达137.8万,这一数字是澳门人口的两倍。

“街坊总会提供的服务范围很广。”吴小丽说,他们深入基层,把服务从托儿所、中小学、辅导中心覆盖到家庭服务中心、业主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再到颐康中心、长者护理中心乃至善终服务全过程。

吴小丽介绍,回归后,澳门逐渐形成了“政府下单、民间服务”的公益模式。“街坊总会深入社区,和居民"打"成一片,一批热心的义工也加入其中,正好和特区政府的基层治理与服务形成优势互补。”由于贴近民众、了解民情,澳门特区行政长官每年发表施政报告前,都会认真听取澳门街坊总会反映的居民诉求。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澳门街坊总会服务也延伸拓展到了大湾区。

今年11月8日,澳门街坊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在珠海揭牌,这是澳门社团在内地开设的首个综合社会服务项目。

“我也希望澳门的社会服务经验可以推广到大湾区,不仅服务在内地的澳门居民,也为内地居民带去温暖。”吴小丽说。

新闻推荐

融入是相互的,未来是共同的 走近在内地求学创业的澳门青年

澳门绽放迷人光彩新华社发澳门披上节日盛装羊城晚报记者林桂炎摄20年前,濠江之畔,澳门回归祖国那一刻,人们充满喜悦,期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