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盛宴勾起海外潮人乡愁 为期5天的泰国·中国汕头文化周在曼谷引发潮文化旋风
话剧《风雨侨批》大受欢迎。
“看到家乡来的人就感到亲切,听到乡音就感到温暖。”潮籍侨领、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老先生的这句话,可谓道尽了众多潮汕华侨的心声。近日,应泰国潮州会馆的邀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汕头文化艺术团赴泰国曼谷潮州会馆,开展为期5天的汕头文化周活动,以杂技、歌舞、小品、话剧、潮剧以及非遗文化展示、汕头旅游推介、2021年亚青会宣传等,为海外潮人“记住乡愁”架起了文化友谊之桥。
乡音乡戏传乡情,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盛宴让大批老一辈的华人华侨勾起了对家乡的记忆,也让许多侨二代、侨三代因文化感召而加深了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侨批的历史不能忘
“批一封,银二元”,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在此次汕头文化周期间,汕头文化艺术团献演的侨文化题材话剧《风雨侨批》以及现场设置的侨批历史展板勾起了不少老华侨的记忆。其中,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国潮州会馆副主席陈绍扬感触颇深,年少时,他也曾从事侨批信件书写工作,与侨批相关的往事至今他仍记忆犹新。
“侨批的历史不能忘记。”陈绍扬告诉记者,批局是口头的说法,正式书写是银信局,银就是银行,信就是邮政,就是说这张批里面有信也有钱。在1946年,从潮汕前往泰国的人非常多,那时候人数没限制,一艘船差不多有3000至4000人,不断涌入泰国。这些人赚到钱就寄侨批回去家乡,因此侨批的故事非常多,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让年轻人多了解、多学习。
潮州会馆总干事孙平告诉记者,活动期间,话剧《风雨侨批》的上演让不少老华侨泪眼婆娑、心情复杂,演员谢幕接受献花时,一位老华侨抹着眼泪说:不要献花给那个“日本人”,我想打他。显然,该剧已经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了,勾起了他们关于往事的记忆。
“家乡的物件”让人爱不释手
为丰富文化周的内容,此次还专门设立了非遗文化展示区域,汕头的15位非遗传承人将陶瓷微书、大寮嵌瓷、瓶内画等12个非遗项目带到现场进行展示交流,这些手工类、食品类的非遗项目是具有代表性的“家乡物件”,让许多华人华侨爱不释手。
“我买了好几个瓶内画,一些自己用,一些送人。”暹罗揭阳会馆总干事何振华告诉记者,非遗文化展示区域里的许多物件都是以前潮汕本土常见的,这些技艺、物件被保护传承下来,带到泰国曼谷展示,作为潮汕人感到非常高兴。在活动现场,非遗技艺传承人也积极参与各类展示,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在扩大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也营造了有利于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社会氛围。非遗传承人郑少君告诉记者,她这次来主要展示的是潮汕粿品,希望把潮汕传统的粿品带到泰国,让在这里生活的潮汕人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同时也把粿品文化带到泰国,弘扬非遗文化。
让孩子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汕头文化周活动期间,除了吸引大批华侨华人前往,泰国龙仔厝三才公学校的200多位师生也来到潮州会馆近距离感受潮汕文化魅力。据了解,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华人后裔,由于长期缺乏中文的语音环境,很多人都已经不会说中文,而此次前来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直观的认识。
据该校校长田甜介绍,学校是由一批龙仔厝府的爱国华裔人士和热心发展华文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为弘扬中国文化,培养下一代接班人集资建立的。这次前来参与文化周活动的学生基本都是初中、高中的孩子,正好处于他们学习最重要的时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多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他们更热爱中文、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后有机会回到中国深造,成长为对中泰文化交流有贡献的使者。
“汕头、潮州都是侨乡,从潮汕来的华侨占了我们泰国华侨将近一半。”曼谷文化中心主任顾洪兴表示,在曼谷举办汕头文化周活动很有意义,不仅有精彩的文艺演出、非遗文化展示,也有宣传2021亚青会和城市风光的展板,让大家能够全面地了解汕头的文化、旅游、体育的发展,此次文化周也吸引了很多泰国非华裔朋友来参加,对于中泰两国文化交流、加深泰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很有帮助。泰国潮州会馆主席黄迨光表示,希望汕头市以后每年都和泰国潮州会馆合作举办文化周活动,让活动持续下去,相信这样会更有意义。
本报记者林蓁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2019汕马体育文化周昨晚在时代广场开幕。(本报记者方淦明摄)本报讯(记者林蓁实习生蔡尔旬)随着2019中国交建·汕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