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濠江 源远流长 珠澳同饮一江水共筑幸福梦

珠海特区报 2019-12-15 06:13

罗超雄、黄凤娟夫妇在竹仙洞水库边散步,回忆当年建设水库的情景。采写:本报记者陈翩翩

实习生赵佳仪

摄影:本报记者钟凡

“珠澳同饮一江水,吃水不忘挖井人。澳门人民感恩祖国的关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的澳门,早已告别咸水,居民用水有保障并已达欧盟标准。

广东对澳门供水走过60年历程,为“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和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作出重要贡献。汩汩清泉,润泽濠江,也孕育了珠澳人民款款深情。统计显示,60年来,广东累计向澳门供水超22亿立方米。日供水能力提高到70万立方米。澳门供水水源抗风险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也大幅提高。目前,对澳供水工程供水量占澳门用水总量的98%以上。

周总理亲令解澳门燃眉之急

毗邻珠海的澳门本岛淡水资源贫乏。上世纪60年代前,澳门供水水源主要靠收集雨水、地下水,以及雨季抽取青洲河淡水勉强维持,根本无法满足居民用水需求。那时的澳门,常常备用数十艘水艇,每天轮流到珠海的湾仔、银坑装水,运回澳门,再由担水妹挨家挨户送水。遇到天旱,澳门居民用水问题更为严重。1958年广东遭遇大旱天气,澳门地下水咸涩异常,境内的3000多口水井不能饮用。资料记载,1958年至1968年,澳门曾4次全岛停水,累计达457天。危急关头,澳门同胞向广东省求援。周总理亲令解澳门燃眉之急。

1959年广东省政府决定筹建竹仙洞水库和银坑水库,由澳门出资、珠海出力启动工程建设。

“为修水库,中山县成立了工程指挥部。从全县抽调4000人,扛着红旗开进了湾仔竹仙洞水库建设工地。”罗雄超、黄凤娟夫妇回忆。76岁的黄凤娟告诉记者,当年大家筑堤坝、挖水库,靠肩挑手推,人海战术,硬是一年时间就把水库建成了。

1960年3月,竹仙洞水库开始对澳供水。当清冽的淡水哗哗流进澳门的千家万户,岛内一片欢腾。

“参与水库工程建设,为澳门同胞解决吃水难题,我们感到很骄傲。”黄凤娟回忆,当年修水库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开心、很充实。正是在热火朝天的劳动中,黄凤娟认识了退伍军人罗雄超,结下了美满姻缘。

构筑对澳供水新格局

继竹仙洞水库之后,为解决澳门居民饮水困难,广东省陆续建设对澳供水工程。磨刀门工程自设计到动工历时一年完成。将西江入海口磨刀门水道人工取直,增加入海口处江水流速,利用江水动能将咸水压制在河口外围。然后,在挂定角设立水闸用以在丰水期开闸获取淡水,并在广昌设立泵站,将淡水抽到南库群的蛇地坑水库、银坑水库和竹仙洞水库,方便供应澳门。

珠海水务控股集团高级顾问方晔介绍,按照我国的饮用水标准,氯化物含量不能高于250mg/L(毫克/升),可是一旦咸潮上溯,对澳供水的氯化物含量往往超标。这会影响人体健康,对农作物、工业设备也造成严重危害。咸潮给对澳供水造成严重影响。

“每年的压咸抢淡都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利用珠江上游大水库来水的调节,将入海口的咸水压回去,让泵站抢到淡水。”市水务局副局长许蓓蕾介绍,为进一步保障对澳供水安全,珠澳合作建起了竹银水库、月坑水库等。尤其竹银水库是珠澳供水系统中最大的蓄水水库,总库容4333万立方米。至2011年4月竹银水源工程竣工,为珠澳供水系统增加淡水储备65%。至此,珠澳联手抗击咸潮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此,珠澳两地基本告别咸潮影响。”许蓓蕾表示。

今年10月17日,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全长15.3公里的对澳供水管道,自横琴直连澳门路氹城区,日供水设计能力达20万立方米,将有力支撑并平衡澳门的供水分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介绍,2010年起,澳门推出《澳门节水规划大纲》,将澳门建设成为节水城市,以此回馈祖国对澳门的关怀。如今,在澳门科技馆,还专设水资源馆,加强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澳门用水的前世今生,了解澳门淡水的来之不易,提醒市民节约用水。

展望未来,珠海“西水东调”二期工程——平岗-广昌原水输送工程已动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咸期到来前建成。届时,珠海“西水东调”的原水管将从一条增加为两条,可大幅降低单管运行的风险,原水输送能力也将从每天100万立方米提高到每天200万立方米。同时,位于珠海西北部的竹银水库可与主城区的南北库群统一调度,搭配运行。珠澳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新闻推荐

濠江区全力打造冷链物流生态圈 顺丰京东等21企业入驻产业园

本报讯(记者黄泽春)齐聚濠江海滨,共建冷链商圈。昨天下午,濠江区委、区政府携手广东省冷藏行业协会共同举办濠江区冷链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