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清泉润濠江珠澳共饮一江水 珠海澳门共饮一江水整整60载 如今对澳年供水量超过1亿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治家通讯员粤水轩
今年10月17日,随着通水闸的开启,澳门传回了清泉奔涌的视频画面,珠海洪湾泵站一片欢腾。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正式通水!工程通水后,珠海对澳门日供水能力从50万吨提升至70万吨。从1959年周总理亲自指示,广东省政府批准,珠海市建设竹仙洞水库和银坑水库解澳门燃眉之急,到如今,珠海澳门共饮一江水整整60载,对澳年供水量超过1亿吨。
对澳供水新管道通水日增20万吨
今年10月17日上午10时,在珠海洪湾泵站,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通水仪式的现场,“3、2、1!”大屏幕旋即传回了第四管通水的画面:清冽的珠海原水在澳门涓涓而出,逐渐奔腾汇涌。洪湾泵站里一片欢腾:“第四管正式通水了!”
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是粤澳供水合作的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供水管道15公里,新建洪湾泵站1座。工程于2016年开工,今年4月完工,并于6月通过了竣工验收,具备运行条件。工程通水后,珠海对澳门日供水能力从50万吨提升至70万吨,同时改变目前供水均从竹仙洞水库进入澳门的单一模式,增加从氹仔方向进入澳门的供水管道,实现双线路供水,大大提高澳门供水水源抗风险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供水保证率。
60年来,珠海和澳门在供水事业上唇齿相依、携手共进。60年来,珠海为满足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对供水持续增长的需求,不断完善对澳供水设施,突破了珠澳两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如今已形成“江库连通、库库连通”的供水格局,确保两地在咸潮期间也有足够的原水和优质自来水供应。从1986年至2018年,珠海每年对澳门的原水供应量从2000万吨增长到超过1亿吨,多年来始终占澳门原水使用总量的98%以上。
周总理亲令广东解澳门燃眉之急
据记载,澳门境内没有河流也没有大型水库,淡水资源奇缺。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澳门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用水量日益增加,澳门原来自给自足供水的局面无法维持,澳门居民饱受水荒之苦,严重影响和制约澳门经济社会发展。
1959年澳门商人何贤、马万祺和柯正平商量,以中华总商会名义写信给广东省政府求助,解决水源问题。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广东省政府批准,当年珠海市开始建设竹仙洞水库和银坑水库,1960年3月8日,竹仙洞水库正式建成投入使用,这天,放水的闸门启动,清冽的淡水通过管道和明渠流进向澳门,岛上一片欢腾,也正式开启了珠澳供水合作的序幕,同年7月,银坑水库竣工。
珠海市水务局副局长许蓓蕾说,澳门回归前,对澳供水合作仅限于粤澳双方供水企业间的联络。澳门回归后,澳门经济快速发展,对供水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对供水安全保障的要求更高,只有建立政府间的沟通机制和应急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对澳供水安全。
千里调水压咸抢淡保证澳门饮甘泉
咸潮,是沿海地区难以回避的自然现象,是珠澳供水安全的严重威胁。在澳门回归那一年,咸潮尤为严重。在国务院、水利部的支持下,广东省委省政府、珠江水利委、省水利厅、珠海市委市政府等多次召开会议探讨解决办法。一个大胆的“千里调水”方案由此诞生——利用西江上游的大水库放水,形成一股人造的洪峰,在一个时间段内把入海口的咸水压回去,让泵站乘机抢抽淡水。
这个方案操作极为复杂:调水的距离长、流域广、范围大,需要水利、电力、航运交通、环保等不同系统的几十个单位密切联动。2004年11月,我国水利史上罕见的千里调水计划开始实施,上游龙滩、天一、岩滩等大型水利枢纽按照指令有序放水,以“千里送清泉”的大手笔,化解了珠澳两地的咸潮之困。随后七年间,西江流域多次实施应急调水和水量调度,澳门同胞动情地说,这是上游送来的“救命水”。
如今的澳门,告别了咸水,饮用水已达欧盟标准。不久的将来,被誉为珠江上的“三峡工程”,正在兴建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各市的原水供应保障水平。
澳门海事和水务局局长黄穗文表示,澳门回归20年来,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对澳供水从企业行为上升为粤澳政府间行为。两地相继签订的《粤澳供水协议》《供澳原水水质安全和信息沟通协议》等协议,为对澳供水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保障澳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年来,不再被水束缚的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没有"一国两制"的保障,就没有澳门幸福的今天”。
新闻推荐
濠江军旗为什么这样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20周年启示录
飞越火障军营开放,增进军民情谊。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通讯员姜博西、方钊20年前,驻澳门部队进驻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