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江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水质达到10年来最好 期盼已久的“白练”要回来了
练江治理,需要政府和流域村民的共同参与。
策划:严亮廖奕文统筹:廖奕文杨可
虽然是12月,潮汕大地依然温暖如春。在汕头市潮阳区海门湾桥闸下,碧浪清波泛起,两岸美景怡人。这里是粤东第三大河流——练江,褪去了曾经“黑龙”的创伤,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白练”终于要回来了!
“这条河的水质已在悄悄发生改变。”日前,中央媒体在练江采访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根据2019年10月国家监测数据显示,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主要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36毫克/升、0.22毫克/升和0.16毫克/升,月浓度均值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这意味着,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提前了整整两个月,这也是十年来该河段最好的水质状态。
水一天天变清,水质也一天天变好。练江的变化,正是汕头市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探索,更是当地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一个缩影。
●文/图杨立轩
村民
从反对到观望到支持
“村民们从一开始反对,到观望,再到现在支持。大家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和练江治理成效息息相关。”陈镇伟是汕头市潮南区桃陈社区一名基层干部,过去1个多月来,他既经历了社区环保基建设施的变化,更看到了大多数社区居民对环保认知的改变。
桃陈社区,是练江污染贡献量最大的支流——峡山大溪流域的其中一个社区,现有居民楼495座,其中既有成片的传统老宅,又有新建房屋。伴随着这两类民房结构的,还有使用多年的雨污合流排水系统。
过去,由于雨污不分,每逢雨季,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管网均会超负荷运作,导致污水溢出路面,直接影响当地村容村貌。同时,由于雨水稀释了污水浓度,使得污水浓度偏低,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
如果这些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彻底治理,练江污染的恶性循环就无法打破,水质也无法真正稳定达标。认识到这一点,汕头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印发了《汕头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暨“源头截污、雨污分流”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1年)》并以桃陈社区作为其中一个试点,以点带面为全市创造经验。
根据计划,汕头市将在1157个自然村全面铺开雨污分流建设,今年年底前45%的自然村基本建成,其中练江流域50%以上的自然村年底前建成,以300天的奋战,实现明年6月底前全市自然村全面完成的目标。
位于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的溪美村,毗邻谷饶溪,这里曾经污水横流,环境较差,但如今,随着雨污分流管网的建设,生活污水得到了收集和处理,溪美村的环境因此大为改观。
而这番改观,得益的不仅是人居环境,还有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政府治理练江,我们也要自觉遵守卫生,每家每户都一样,爱卫生,注意卫生。”谈及近段时间的环境变化,溪美村村民肖亮伟赞口不绝。
政府
“曝光台”收集问题领导驻点包干
群众观念的转变,归根到底源于与自身切身关系的环境变化。而这一番变化,离不开汕头市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的创新实践——政府让更多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共同推进项目落地,最终达到治理成果的共享。
以练江整治攻坚战为例,无论是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还是攻克环保基建“三大山头”及推进五大专项整治行动,汕头市都致力让干群共同参与其中。包括市委书记在内,汕头市党政班子领导对练江15条支流实行驻点包干,现场解决工作难题。
从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至2019年10月,汕头市四套班子成员带头驻点居住190人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随机走访基层群众,收集社情民意。“曝光台”曝光练江流域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市级“曝光台”曝光问题159个,已完成曝光问题整改的153个,6个正在整改。
攻克环保基建“三大山头”方面,潮阳区、潮南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投入使用,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潮阳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建成主体结构,潮南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将于2020年6月底前完成设备安装。
潮南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目前基本建成,127家企业入驻自建厂房和通用厂房,部分企业开始试产,潮阳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将于2019年底前满足企业入园生产。潮阳区5座、潮南区4座污水处理厂通水试运行,潮阳区城区二期污水处理厂通水设备调试,配套管网建成788公里。
与此同时,汕头市还加快推进河道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违等“五清”行动及“散乱污”整治等专项,为练江流域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记者观察
“汕治”赋能“善治”惠民
一条江河的整治成效,可以看出一座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魄力;一个社区的环境提升,可以体现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形象。
作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汕头曾有过辉煌的过往,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一度落后。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下,汕头明晰自身定位,提出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需先从社会治理开始转变。
从打好练江整治攻坚战改变群众观念,到实现网格化治理建设安全文明社区,再到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打造体育强市……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践中,汕头不断探索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努力实现法治、德治、自治的协调统一。一批治理精准、服务高效的典型案例不断涌现,具有汕头特色的社会治理路子逐渐清晰。
这正是从“汕治”到“善治”的转变——具有汕头特色的治理理念的赋能,带来的是治理效能的转化,而“善治”之路的探索,带来的是惠民成果的共享。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顺应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纵深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汕头路径”
学习枫桥经验全民参与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那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的“汕头路径”如何走?
今年7月汕头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就提出,要学习创新“枫桥经验”,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练江整治,正是汕头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一个生动体现。不仅如此,笔者在近日走访中发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体现在当地的很多方面。
垃圾分类
九成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说起共建共治共享,就不得不提到近来较为热门的社会话题——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垃圾分类是提升人居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近日,在汕头市金平区同益街道红亭社区红亭花园,一个现代化的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亭”引人注目,亭内摆放一台绿色的智能可回收箱,箱子分为纸张、金属、塑料、玻璃四个投放口,中间配有智能设备,同时亭内还摆放有红色的有毒垃圾箱、取袋柜、积分换购柜等设备。
据介绍,这里的居民只要用智能垃圾分类卡感应或手机下载APP扫描二维码,按下垃圾所属类别的按钮,投放口就会自动打开然后进行分类投放,设备会自动关门、称重,居民可按不同垃圾的重量得积分换购商品。
这正是汕头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进垃圾分类的探索之一。近年来,汕头市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心城区开展“十个一”行动铺开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同时配套建设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临时垃圾分拣中心,对垃圾实现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可回收物进行二次分拣和打包存放。而南澳县以创建“南澳海岛”垃圾分类资源化模式为目标,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定时定点分类回收、落实奖惩机制。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被有效调动起来。
据了解,目前汕头市已基本建成“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今年,市、区两级财政增拨3.32亿元,专项用于农村环卫保洁支出。全市9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中共享垃圾分类的成果。
安全社区
群众种种烦心事都能“一键回应”
除了垃圾分类,以信息化为技术依托的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也正不断深化汕头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具体实践。
当前,社会治理新形势错综复杂,汕头市濠江区探索“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相融之道,以“防控违法犯罪、化解矛盾纠纷、排除安全隐患、创新服务管理”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会治理提质增效,让群众种种烦心事都能“一键有回应”。
“路边有堆废旧铁皮,要立刻上报中心。”近日中午,一名“蓝马甲”网格员巡查到濠江区滨海街道钱塘社区时,发现数片废旧铁皮斜靠在路边一堵矮墙上,影响了周边环境。他马上掏出手机,点击“濠江网格系统”APP,将发现的问题拍照上报。
网格员是网格化管理的源头,他们每天在各个网格内巡查,发现问题;而网格员们的背后,是一个严密的信息化网络——濠江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据了解,该中心将全区划分为183个社区社会治理网格和253个学校、医院、景区等专属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至2名网格员,负责网格事项信息采集、微小事物处置、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巡察、处置结果核实等工作。
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人。缺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费时费力,很难做到精准。对此,濠江区整合资源和优化职能,开设两个全天候民众反映渠道,将12345政府热线工作职能调整至综治中心,并在微信公众号“今日濠江”上开设“社会治理随手拍”小软件,方便群众24小时反映社会问题,由中心全程跟进。
自2018年4月启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行动计划以来,濠江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治安警情保持低位运作,信访秩序规范有序,社会矛盾妥善解决,“平安细胞创建”高质递增。“网格化+信息化”的创新性结合,引导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态势良好。
全民运动
体育资源下沉家门口就能健身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群众体育是一个重要的落脚点。12月22日,2019汕头国际马拉松将准时鸣枪开跑。
历经四年打磨与沉淀的“汕马”,于去年收获“金牌赛事”的肯定,今年又喜逢汕头成功申办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必然将进一步助力汕头建设体育强市。
事实上,除了竞技体育,汕头还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立健全健身运动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全民健身的常态化、制度化和生活化。2014年,“建设一批社区体育公园”列入汕头十大民生实事;2015年,十大民生实事再次将“新增100所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列入;2018年,汕头新增社区(村居)健身场地186个。
位于汕头市金环南路的龙湖沟平台,原来多是荒废空地,聚集有不少黑烧烤摊档,是当地著名的“烧烤一条街”。但如今,这里已升级变成社区体育公园,增设了不少体育健身设施,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此外,明珠广场社区体育公园、海棠园社区体育公园、金谷园社区体育广场、时代广场东社区体育公园、时代广场西社区体育公园、超声健身公园等这些场地在传统的“广场+绿地+体育设施”的单一模式基础上,也突出不同功能、配置不同设施,让更多市民可以享受到在家门口健身锻炼的便利。
近年来,汕头市重视全民健身工作,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政策导向,引导体育资源下沉。越来越多设施完备的公园、广场开放,为市民体育锻炼提供了便利,激发市民走出家门乐享体育健身的热情。
除了新增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汕头市还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每年定期举办多场群众体育活动,如“新春长跑比赛”“韩江徒步节”“全民健身日”“体育节”“万人健身跑”等。
如今,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体育活动正逐步融入到汕头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成为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新闻推荐
本报讯(深圳侨报记者张丽)为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昨日下午,大鹏新区在人大附中深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