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以“市级示范、区县跟进”模式破解群众看病就医和保健难题 健康素养促进,贫困村“变身”健康村
编者按:2019年即将过去,今年汕头的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如何?城乡各地发生了哪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老百姓又是否满意呢?连日来,本报记者就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城乡环境治理、提升文化惠民、实施交通便民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采访,看看这些“项目单”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绩单”。“盘点民生实事细说幸福生活”系列报道于今天陆续推出,敬请垂注。
2019民生实事目标: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14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澄海区溪南镇仙门村面积0.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80户1107人,是市卫生健康局确定的全市贫困村创建健康村示范点。今年以来,义医义诊、心肺复苏演示、健康咨询、个体化健康服务、“银龄安康行动”政策宣传、老年人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等一系列健康素养宣传服务活动走进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激活了宁静的乡村生活,也让村民们的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昔日的贫困村,正一步步“变身”为健康村。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汕头市以“市级示范、区县跟进”的工作模式,带动全市多个贫困村走上健康素养促进的康庄大道。
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不仅为贫困乡村带去了健康活力,也大大方便了城市的社区居民。记者在金平区大华街道葱陇社区举办的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进社区系列活动中看到,前来听健康教育讲座的居民兴致盎然,“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适应四时、科学用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牢牢“抓”住了社区居民的注意力,现场群众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拿出纸笔作记录,直到讲座结束仍意犹未尽。这也成为汕头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着力解决社区群众看病就医和保健方面难题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广泛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的同时,今年来,汕头市卫健部门还积极围绕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不断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疾病防控,努力推进0至3周岁幼儿托育、医养结合等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今年10月底刚启用的新溪街道卫生院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可以说是汕头首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区别于叫号门诊排队管理,这里把计算机、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于预防接种的预检、登记、收费、接种、留观等各个环节,实现全流程管理,有效提升了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的规范性,实现全程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显著提升了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能力和水平。既保证预防接种工作安全、规范,有效杜绝错种、重种、漏种,也大大缩短了群众在门诊的等待时间。
本报记者周敏
■ 记者点评
没有全民健康 就没有全民小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健康促进与教育是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帮助贫困村通过健康促进脱贫,成为卫生健康系统的重大使命。一年来,汕头市相关职能部门在实施健康素养促进项目中,树立“大健康”理念,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活动,使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周敏)
新闻推荐
汕头太极拳研习者创编新型健身项目“潮汕太极英歌棒” 太极拳“联姻”英歌舞“玩”出新花样
王群英指导学员练习“潮汕英歌太极棒”。张伟炜摄“潮汕英歌太极棒”表演获得了汕头首届海丝武术文化节集体项目金奖。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