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安徽商会会长、标体健身有限公司董事长郁家福 汕头,不是故乡胜似故乡

汕头日报 2019-12-10 22:27

郁家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方淦明 摄

编前语:城市建设水平越高、活力越足,越是拥有大量外来人口。外来人口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更是城市营商环境好坏的“试金石”。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全力加快打造企业认可群众满意、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汕头人”看汕头》栏目,聚焦已日渐成为汕头发展中坚力量的“新汕头人”群体,透过他们的创业故事、奋斗历程,感受他们眼中的汕头创新创业环境,聆听他们对汕头营商环境再造的期盼与建言。

从当推销员帮别人卖健身器材到自己当老板、开设汕头第一家专业健身场馆,汕头市安徽商会会长、标体健身有限公司董事长郁家福的创业历程始于30年前对汕头的“一见如故”。

这些年,郁家福扎根汕头,立业成家,全身心融入这片美丽的土地。“我常说,我不是什么"新汕头人",而就是汕头人。”郁家福说,在他和家人心目中,早就把汕头当成了自己的故乡。

这座城市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1989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郁家福怀揣着对广东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无限向往,只身离开安徽老家,辗转来到了汕头。

初来乍到,郁家福就深深感受到了这座素有“百载商埠”美誉的沿海城市有别于内地城市的浓厚商业气息。“小公园每一条巷道都是商业街,商铺林立,云集全国各地的商人。”郁家福说,当时他落脚小公园附近的旅馆,出入见到的都是走南闯北、操着普通话的各地客商;来到当时的汕头特区所在地龙湖片,看到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听到的是机器的轰鸣,热火朝天的特区建设场面和这片土地上涌动的创新创业活力都让他热血沸腾。

“来了就不想走了!”抱着这样的念头,郁家福在小公园附近一家健身器材店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从此与健身行业结下不解之缘。

以专业立足打造“健身航母”

2006年,汕头首家标体健身馆在市区金涛庄开业。在此之前,郁家福已经在健身器材销售行业小有成就,跨界经营健身馆,对于他来说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健身是我熟悉并感兴趣的行业,”郁家福告诉记者,最为重要的是,他认为投资运动、投资健康绝对是未来的朝阳产业。

事实证明,郁家福不仅眼光超前,也有经营的天赋。13年间,以专业立足的标体健身不断壮大,继2010年星光分店开业,总面积达1万平米的标体健身旗舰店也于2017年投入使用,成功打造了粤东首个全链条“健身航母”。

潮汕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这片土地不仅容留了我,还让我遇到了一位美丽善良的潮汕姑娘,得以立业成家。”郁家福告诉记者,他的事业能够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不开许许多多本地人的支持和帮助,他深深热爱并感谢潮汕大地和潮汕人民。“有人说潮汕人排外,老实讲我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在郁家福看来,潮汕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不管是买东西还是谈生意,进门迎接你的首先是一杯浓浓的功夫茶。

当然,让汕头饱受诟病的“讲人情不讲规矩”似乎也与“人情味太浓”有关。郁家福坦言,以前确实碰到过“办事要先找人”的情况,不过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随着创文强管的深入推进,汕头的城市面貌和营商环境日新月异,正朝着朝气蓬勃的方向发展。

郁家福表示,近年来汕工作、创业的安徽人越来越多,仅商会就有7.6万多名会员。大家都真切感受到来自政府层面的重视与支持,也坚定了在汕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身为汕头一份子,我们也必须为加快特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郁家福说,不少商会会员都有共识,不仅自己遵纪守法经营,还要带动更多老乡包括企业员工争当这座城市的创文生力军、主力军。他希望,汕头的交通建设能够加快脚步,政府部门能够把好的政策坚持下去,继续打好提升营商环境组合拳,让更多外地人能够在汕安心、舒心、放心发展。

本报记者 李扬 陈文惠

政策有延续 企业有信心

“商会成立以后,安徽老乡在汕头投资创业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通过商会和政府部门沟通衔接,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这一点我们非常感谢政府,给我们外地人在汕头投资营造了很好的营商环境。未来,希望市委市政府能够在一些政策上更有持久性和延续性,把这些好的政策延续下去,使我们在汕头投资能够更有信心。”

——郁家福

(见习记者 黄榛 整理)

新闻推荐

方少珊、肖阳不懈追求心中音乐梦 用心演绎缘于情怀

方少珊肖阳潮语歌曲走过30年,熟悉的旋律伴随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浓情乡音记录了时光,很多人的脑海中,总有那么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