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蟹的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和工艺在潮汕由来已久 妙趣横生的蟹文化
■ 陈晓勤
潮汕地区濒临大海,素以海鲜闻名,唐代韩愈的《祭鳄鱼文》就记载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 蟹类是这里的主要水产之一,其品种繁多,其中最出名的有我国十大名蟹之称的潮汕赤蟹(又名潮汕膏蟹),潮阳区河溪镇桑田一带养殖膏蟹历史悠久而有“膏蟹之乡”称誉。
在潮汕有着关于蟹丰富的饮食文化、艺术文化、语言文化。
昔日缺乏冷冻保鲜技术,潮汕渔民对收获的海产品除了生吃外,主要是腌制。腌蟹类是著名的潮州打冷三大冷之一,如腌膏蟹、生咸蠘、拔蟹和蟛蜞等,在清嘉庆《澄海县志》有记载:“拔蟹,蟛蜞同类。拔蟹形方而扁,蟛蜞形尖长而厚,脚有红白二种,且多毛。然皆不宜生食,腌食以代园蔬,膏颇似蟹。”光绪《揭阳县续志》载:蟛蜞“似蟹而小……邑人腌食以代园蔬。”
艺术方面,虾蟹篓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四大木雕流派之一的潮州木雕最有特色的题材之一。虾蟹篓,代表的是渔民喜获丰收,将世代在海边的潮汕渔民对虾蟹的深爱之情融入木雕艺术品中,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早在清光绪年间,人称“木雕状元”的黄开贤首创了半畔蟹篓。1984年,著名木雕老艺人李水棕雕刻的《龙虾蟹篮》,获中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有关蟹的潮汕俗谚、渔歌、童谣更是数不胜数。
“无脚蟹”,螃蟹靠脚横行,失去了脚便寸步难行,只能任人宰割,比喻孤立无援的弱者。“蟛蜞欺负无脚蟹”,蟛蜞本身是小型蟹类,遇到没有脚的蟹,它还要欺负,讽喻某些趋炎附势、欺凌弱小的小人。“识字掠无蟛蜞”,比喻按照规矩来做事的人反而干不好事情。
“软脚蠘”,蠘,指梭子蟹,软脚蠘形容“软柿子”,好拿捏好摆布。
“食蠘试身份”,潮汕人喜欢吃生腌蠘,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者易引起腹泻,告诫人们做事要量力而行。
“龟笑鳖无毛,蟹笑蠘无膏”,指同类相欺,互找毛病。
“斤蟹四两草”,比喻商家以低值的包装物来代替高价的商品的行为。
“蟹有殿怕,人有硕憨”,意思是蟹有壮弱,人有精愚。
“红膏赤蟹”,称赞人身体健壮。
“龟圆鳖扁蟹无头”,指形状各异。
“公婆拜蟹——脚手多”,揶揄有些人因用蟹祭拜公婆母,导致孩子好动。常用来呵责孩子好奇、多动,什么东西都要把玩一下。
“掠虾走蟹——无个哙缀”,指没有一个能留住。
“无空捋蟹”,比喻凭空寻找别人的茬儿。
过去潮汕工夫茶煮水讲究“蟹目水”,指水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的小泡。
南澳有渔歌唱道:“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蠘脚无毛。”潮汕话“膏”指的是蟹黄,“一肚膏”则表明蟹黄饱满,每年农历九至十月正是潮汕螃蟹黄满油多之时。
潮汕童谣《数脚歌》将各类物件的“脚”一一数来,“一脚雨伞,二脚鸡乸,三脚蟾蜍,四脚水牛,五脚唪嗄,六脚沙蜢,七脚马重骑,八脚马鬼爷,九脚无人有,十脚阿蟹舅”,“脚”最多的就是蟹了,为了押韵,还不惜叫蟹一声“舅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柔燕通讯员张释匀、马圆)旖旎的滨海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厚的人文历史,近年来汕头南澳以其海岛旅游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