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院长口述
王玉珏
刘斯奋
许钦松
广东画院成立60周年之际,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三位广东画院前任院长,请他们口述回顾广东画院历史,以便更好地传承历史、开拓创新。
王玉珏:擦亮“金字招牌”坚守民族文化本位
广东画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画院之一。成立北京中国画院的时候,周总理亲临大会,给画家们作了很重要的讲话,对画家是非常大的鼓舞。我是新中国美术学院培养起来的第一批艺术生,一直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创作。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画院在流花湖畔建好了一栋现代化楼房,落成典礼的时候,吴作人、刘海粟等全国名家慕名而来。从此,画家们有了宽敞明亮的画室,心无旁骛地搞创作,这是我们那一辈人的艺术信念。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市场经济发展较早,但我强调,画院不是商品化的地方,更不能充满铜臭气。我希望画院画家能抵挡市场诱惑,坚持纯粹的艺术追求,把艺术放在首位、把创作放在首位。我认为,画院画家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为国家、为人民创作,应当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力军。当时社会上对于画院有一些争议,担任广东画院院长后,我强调只要振奋精神,擦亮金字招牌,出作品、出人才、服务好,画院就能永葆生机活力,就能永放光彩。身为院长,我带动画院画家深入生活抓创作,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精神传统,并花大力扶持引进青年人才。我们那一代画家的创作大多来源于深刻的生活体验,我们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去诚心创作。上世纪60年代,我在平沙农场体验生活时创作出了《山村医生》,那时候画家们的采风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记得在农场围垦时,泥地看上去坚硬,站上去就陷到大腿部分,植物都是带刺,把我的腿都刮花了。我们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劳动的。所以我由衷地想,当时农场最需要的是医生,于是我创作了这幅画,这是发自真情实感的。我希望延续前辈画家的优良传统,经常组织画家深入生活创作。那几年,我们先后组织画院画家到汕头、海南、西北等祖国各地采风,经常组织画家们一起讨论、切磋,创作了不少好作品。画院还为黄新波、赖少其策划展览,加强对老艺术家的研究,并与港澳美术界频繁展开艺术交流合作。我强调画院画家要关注社会,甘于奉献,要勇于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2001年,广州举办九运会的时候,广东画院画家就齐心协力为展馆创作了一幅大画,当时关山月先生也去了。我认为,画院画家应当坚守两点,首先是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去创作;二是用心在生活里体验、感受和创作。我一直强调,岭南画派的立场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是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吸收西洋技法。我们画的依然是中国画,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不能丢。举例说,狮子是古代中国没有的,是西方传来的,但是经过民族化后的石狮子,摆在家家户户门口,就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符号,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吸收转化后的结果。所以绘画也是吸收外来为我所用,不能丧失民族文化立场。与此同时,我希望画家们真正从生活里去寻找想要表达的东西,用艺术反映生活、讴歌时代,用艺术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
刘斯奋:回归文化审美培植艺术通才
接任广东画院院长后,我提倡画家要补补文化课。我对画院画家提出“硬性规定”:每位画家选取1—2项文化科目进行专修和研究,55岁以下的画家还要在年终考核时作为实绩考核的一部分。
在我的牵头下,广东画院举行一系列文化讲座,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刘小枫、陈少明等知名教授和学者到画院讲座,培植画家的人文素养。从我个人的创作体会来说,我到了70多岁仍能继续创作,依靠的是从文学作品中不断汲取的养分。我始终坚信,文化修养能使画家走得更高更远。
画家不仅要精于绘画技法,也应当博览群书。我喜欢钻研古诗词,诗词中浓缩着古代文人的思想行动、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是反映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中华传统文化如同宝库般,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
“学术立院”是我接任广东画院院长后的倡议。当时我发现,在美术界别中,除展览、社会教育的板块外,缺失了关于学术和理论研究机构的设置,这不利于美术的长远发展。我认为,广东画院应当重回学术本位,承担广东绘画学术探索引领者的一角。之后,广东青年画院成立,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多姿多彩的学术创造力,诸多青年画家在省内和全国多项重大美术展事中摘金夺银,已经成为广东省美术界一支引人瞩目的劲旅。
我写过长篇小说,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晚年投身文人画,以绘画的方式“挥霍余生”,多年来像蝙蝠一样在各个领域间自由穿梭。我有一个观点,工业文明日趋严格的分工,培养出很多细分领域的专家,却难以产生大师。然而绘画这样的精神创作应是综合性的,细碎分工会压抑画家的潜能,画家应当秉持“文史哲不分家、诗书画一体”的理念,修炼文、史、哲、诗、书、画综合功底,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多方面尝试,成为“游于艺”的通才。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成为大师的可能性。
我希望在广东画坛倡导一种文人精神的复苏,我倡导恢复绘画的文化审美,而不是技巧审美。艺术家应当以悟性、才华和文化修养作为绘画的凭仗,而不是单纯靠技巧取胜。广东画坛应当在“贯通融会”方面有更高的追求,作更大的努力,以更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大师诞生的肥沃土壤。
许钦松:助力广东从美术大省迈向美术强省
新千年,广东画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开启院外画家签约制度、成立广东青年画院,公开向全社会招聘优秀画家,通过这些举措,使得画院的人才力量得以壮大。广东画院的体制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吸引了外省同行来学习取经。依托这两项制度,广东画院聚集了一批青年人才,例如凭借油画《小夫妻》一举夺得全国美展金奖的青年油画家李节平,还有于理、罗寒蕾、谢郴安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中青年画家。
自2005年起,广东画院举办“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从未间断。画院画家每年通过这一展览向公众汇报创作成果。展览强调学术和专业精神,激励画家们关注现实、关怀社会以及对艺术本体的探求。多年来,“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与“广东画院作品巡回展”以及两年一届的“学术提名展”、“1荐1——广东美术名家荐才行动”形成了广东画院的四大学术展览品牌,成为广东画院在职画家、签约画家、青年画院画家三大学术队伍年度探索与研究成果集中展示的平台。我们开启对画院学术成果的梳理。2005年,广东画院策划了“黄新波艺术纪念展”,梳理画院首任院长的学术成就。此后出版多部著作、研究丛书。通过以上措施,激励画家不断创作出具有时代性、主题性以及学术性的精品力作。
新世纪,年轻画家们推崇艺术上的个性化,但我一直强调,年轻画家们要勇于挑战重大题材创作。通过重大主题性创作的磨炼,年轻艺术家不仅可以在艺术技法上得到“大考”,在思想上也能获得锤炼。为此,广东画院、广东省美协多次召开全省的美术创作会议,对主题性创作进行精细化管理,请名家辅导、组织观摩专家团跟踪辅导,不断推动广东画家在全国重大主题创作中崭露头角。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广东画家创作的大型史诗油画《地恸·重生》,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彰显了广东画家的时代使命。
我们力求找到画院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不断激励广大画家重回为人民创作、用艺术记录时代的主旋律创作之路。这些年,广东画院画家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屡有突出表现。随着“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等重量级展览进京成功举办,我们极大彰显了广东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通过以上的系列举措,逐渐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重大主题创作的“广东方阵”,推动了广东从美术大省到美术强省的迈进。
南方日报记者李培李文轩
新闻推荐
汕头市、区人大代表视察水环境保护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碧水蓝天
日前,金砂街道组织市、区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调研视察活动。围绕水环境保护工作这一调研主题,视察组一行先后来到金港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