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华侨试验区叠加“双优势”引凤来筑巢 打造人才“归谷” 撬动产业集聚

南方日报 2019-12-05 06:31

华侨试验区。杨立轩摄

走进汕头市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展厅、咖啡厅、食堂、人才公寓等配套一应俱全,实现拎包入住和零成本创业;在国家级孵化器清华大学“启迪之星”入驻和引进下,4个多月的时间,创业工位和创客办公室已全部爆满,创客群体涵盖了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回乡潮籍英才、海外留学回国人员……

人才大厦的建设,是华侨试验区打造人才“归谷”,优化人才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兼具“华侨”和“文化”双特色的国家级发展平台,试验区回归“聚侨心侨力”初心,践行“探开放新路”使命,把集聚培养“高精尖缺”和青年人才作为发展引擎,以深调研梳理出来的问题为导向,补短板、疏堵点、破难点,全力打造华人华侨和潮籍英才回国回乡创新创业“归谷”。

问题导向?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引进难”

华侨试验区设立之时,就被赋予了“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的历史使命。汕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也提出,华侨试验区要推进控规修编,完善产业规划,狠抓高端项目,加快发展步伐;力争国家、省给予更多试点任务和政策支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吸引广大潮商投资兴业。

作为以围填海区域为主体的经济功能区,当前,试验区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初创过程。要加快步伐、探索新路,必须靠人才。

因此,从初创之时起,试验区就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如与市委组织部共同建设人才大厦,摸索制定人才政策、实施重点人才项目等。但受限于当前的产业规模与层次,试验区人才集聚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占比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

此次主题教育的专题调研数据就可以说明问题:重点摸查的34家重点企业、2410名从业者中,硕士以上学历及高级职称人才仅183人,占比7.5%,入选市级以上人才项目的人才仅24人。

如何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试验区党工委在深入调查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需求痛点和工作堵点后发现,必须用心、用情、用功,把引进和服务工作做到人才心坎上,提升“筑巢”能力,方能引来“凤凰”。

在主题教育的引领下,试验区的人才生态环境正悄然改变。

制度设计?“小而美”政策靶向关注人才所需

引才聚才留才,制度设计尤为关键。

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试验区从立足自身资源实际、靶向关注人才所需出发,并不简单以物质条件吸引人才,也不跟风把政策优惠变为“烧钱运动”,不搞“大而全”的政策体系,而是注重“小而美”、务实管用的人才政策:

——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全力争取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等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适用于华侨试验区的同时,先行先试,于今年2月25日出台《华侨试验区新引进人才双补贴暂行办法》《华侨试验区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及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资助办法》等3项人才政策措施,这3项政策均面向华人华侨和企业高校;

——针对3项政策中的“双补贴”政策,于3月18日举办宣讲会,推进政策全面及时落地实施,正式接受用人单位和人才申报。结合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活动,再兑现落实一批,累计为12位符合条件的新引进人才发放住房补贴和生活补贴40多万元;

——印发《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关于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个税奖励措施,对在试验区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月薪2万元以上的其他专业人才,按照个人应纳税所得额的5%予以奖励。截至目前,已有45名高层次专业人才(含试行期)享受个税奖补政策,补助金额28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吸收主题教育调研走访成果的基础上,试验区还出台了《汕头市人才驿站华侨试验区分站运行管理实施细则》,细化制度设计;目前正研究制订《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管理办法》,以此促进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以及优质双创企业和团队的引进。

多元平台?变“筑巢引凤”为“引凤筑巢”

如果说政策是引进人才的软件支撑,那么,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便是不可或缺的硬件支撑。

人才大厦正是其中一个重点平台。该平台坐落东海岸新城,共有7层,面积大约5800平方米。建成以来,发挥了“聚才”“聚项目”的作用:国家级孵化器清华大学“启迪之星”的入驻,成为吸引高端双创人才的“吸铁石”;广东工业大学在汕创新研发平台“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引进,则将大力提升华侨试验区创新研发能力。截至目前,入驻或到人才大厦进行培训交流与项目对接活动的高层次人才已达400多人。

泰盛科创园、明园科创金融中心高端科创金融产业项目的落户,将“给力”试验区金融创新。其中,泰盛科创园项目占地251亩,总投资约65亿元,重点建设科创产业服务综合体,当前已有海源恒业、同行科技、联动云等8家科创企业意向入驻;明园国际科创金融城项目占地115亩,总投资约56亿元,重点打造汕头“金融+科创”双高地,当前累计投资已超过16亿元。

更多创新创业平台正在搭建——在推进1068亩的汕头大学东校区建设的同时,试验区还将谋划创建各类双创载体,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双创小区和双创楼宇,努力打造青创“背包客”孵化基地。

事实上,试验区“筑巢引凤”背后的深意,在于“引凤筑巢”。“多元平台的打造,从近期看,将为华人华侨和各类人才筑起创新创业空间;而从远期看,这些人才将为试验区带来更多优质、高端项目,助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试验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服务?打造留得住心的“人才之家”

人才竞争的实质是环境的竞争。而勤协调优服务,是优化人才生态环境的有效路径。在这方面,试验区党工委保持敏锐触角,及时感知需求,努力营造服务“暖气候”。

2018年12月8日,人才大厦刚刚启动不久,一场高水平的人才对接活动就落地此处——“能源、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人才项目(汕头)对接洽谈会”上,2位院士、47名国家级专家,组织了19个项目,专程来到华侨试验区对接。其中一批项目已在现场深入交流,并已邀请专家到企业实地调研。

这种政府搭台、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的形式,已逐渐成为试验区人才对接的常态。2018年以来,仅在人才大厦就已举办各类人才对接交流活动18场。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试验区党工委在调研中了解到落户企业招聘渠道不足的“招人难”之后,特地委托专业人才服务机构,采取猎聘形式举办中高端人才专场招聘活动。

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提升服务质量,还需注重细节。结合主题教育的开展,试验区利用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人才信息,建立人才工作微信群,及时发现、收集和协助解决各类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人才大厦建设“一站式”服务窗口,无缝对接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建设,协助高层次人才办理入户、入学、出入境、就医等服务措施,为他们提供精准、贴心的“零跑腿”“不找人”服务。

除了贴心的跑腿服务,还有暖心的居住服务。在提供住房补贴的基础上,试验区计划在人才大厦腾出更多场所作为创新创业空间,“另辟蹊径”升级人才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目前,已对接热心企业,尝试在现有楼盘中寻找合适房源作为人才公寓,租借给落户试验区的人才居住,以此打造既留得住人,又留得住心的“人才之家”。杨可

记者观察

筑巢引凤,是为引凤筑巢

汕头华侨试验区把聚才、引才、留才放在重要位置,全力打造华人华侨和潮籍英才回国回乡创新创业“归谷”。其背后的逻辑,正是以良好人才生态环境的建设,把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引向深入。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也是营商的主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营商环境就是人才环境。如果没有吸引聚集并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环境,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营商环境。

筑巢才能引凤。聚焦“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难”,华侨试验区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才需求和实际出发,在建好、用好人才大厦,为人才提供更大创新创业空间、更广成长发展空间的同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服务质效,全方位优化硬环境和软服务,提升“筑巢”能力。如在原有人才公寓的基础上升级人才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之家”,就是“为凤筑巢”的例证。

引凤是为筑巢。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高精尖缺”人才把他们安身立业的地方当成了家,当成了实现价值、实现理想的奋斗之地,势必会为当地创造新技术,带来新产业,集聚新资源,形成新业态。而这些产业与资源的落地,将有效提升城市能级,更进一步地优化营商环境这个“巢”,从而引来更多的“凤”。

新闻推荐

汕头市中小学生围棋赛周末开枰 逾百学校争雄

本报讯(记者曾立)本周末7日至8日,“东联物业杯”汕头市第二十二届中小学生围棋锦标赛将在东厦中学举行,届时,来自全市各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