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新区生态产业化研究成果获通过 探索海陆统筹“2+3”产业发展模式

晶报 2019-12-02 06:37

南澳七星湾游艇会。

大鹏的绿水青山将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近日,大鹏新区生态产业化研究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该研究成果探索性地提出了以生态资源要素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化方案:“海陆统筹”推进大鹏半岛“2+3”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性打造“第五产业”,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开创绿色发展的“大鹏路径”。

晶报记者 陈碧霞 通讯员 葛萍 董文俊/文、图

以生态要素为引领 创新打造“第五产业”

据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局长洪晓群介绍,其中“2”代表大鹏海域和陆域2个空间主体的生态要素,“3”代表第三产业。他表示,大鹏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2+3”产业发展模式将统筹海陆生态空间融合、生态要素连接,通过第三产业发展实现近岸海域、海岛、沙滩、林地、绿地等多样性生态资产向生态资本转化。

据介绍,该项目研究成果包括新区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供给侧改革机制、生态产品案例、资源环境价格体系、生态产业化保障体系、生态产业化制度等研究报告。

根据新区生态产业化研究,新区将充分利用大鹏优质海域与气候优势,把大鹏岸线、海水资源作为空间整体,打造统一的帆船、帆板业产业链规划;增强湿地、海洋资源特别是大鹏极具代表性的红树林滩涂湿地和珊瑚资源的科普教育应用,提高生态产业链的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新区将围绕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的建设目标,通过区域协同建立大鹏湾和大亚湾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融合海洋牧场、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等,设计科普教育、休闲渔业、潜水观光、海洋运动的综合开发途径,打造“珊瑚保育-潜水-休闲渔业”为主线的海洋资源利用示范中心,经由海洋生态购买、市场经营、生态补偿途径,实现海洋生态建设市场化、产业化。

引导创建生态资源市场机制

打造高质量生态产品

为构建生态产业化模式,新区正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制度体系建立。研究成果提出2020年起新区将引导创建生态资源市场机制,通过生态产业链实现价值管理,推动建立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与环境税、排污权、碳排放权的细化管理相结合的生态产业化价格体系,打造具有市场化“造血能力”的生态产品。

根据该研究提出的产品案例,新区可发挥海水、阳光、沙滩“3S”生态资源综合优势和作为核电、LNG清洁能源基地的现状产业布局特点,打造“海湾+清洁能源+高端论坛”国际中心;可推进七娘山、排牙山森林公园建设,结合森林食疗、森林休闲等业态,以森林保育为核心打造大鹏半岛“森林康养基地”,完善森林为主体的旅游业态;并在中国农科院深圳综合试验基地基础上,联合昆虫科技馆、生态农业园等单位,推动大鹏半岛成为湾区自然教育中心,打造“市场化+公益化”生态产品。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的战略要求和目标,该研究提出,2020年新区应完成生态产业化的试点和机制设计;至2025年形成全域生态产业化运行模式,2030年将大鹏半岛这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极核”打造为“生态产业化高地”。

深入推进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制度化

大鹏新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深圳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肩负着为深圳乃至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任,多年来共实施52项改革举措,其中16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先行先试。

目前新区已完成了全国首个县区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体系和自然资源资产系统管理平台的编制与建设,并将核算结果实际运用到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审计,形成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大鹏经验;已连续开展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核算分析,从2017年开始,立足湾区特征推进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预警工作,同时不断推进各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制度化工作。

为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鹏新区探索建立了面向生态资源保护和管理领域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专家学者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对话平台,规范街道、社区“无障碍”参与形式,完善污染、生态破坏信息反馈机制。此外,新区还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征集专业人员,同步建立环境听证主持人数据库,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力争实现在生态文明机制体制改革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新闻推荐

医疗健康主题宣讲活动走进葵涌办事处各社区为居民送上健康“大礼包”

本报讯(深圳侨报记者蔡晓君通讯员陈清梅缪翠琼)连日来,由新区医疗健康集团、葵涌人民医院主办的“守初心,担使命,送健康,下社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