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重认识中国“特色” 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汕头日报 2019-12-02 01:0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全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会层面,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具有强烈的历史担当。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列宁曾经指出:“概念(认识)在存在中(在直接的现象中)揭露本质(因果、同一、差别等规律)——整个人类认识(全部科学)的一般进程确实如此。”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特色”,便能整体把握和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

“特色”表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来之不易的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夺取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成立新中国。1956年,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上宣布:“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此后,党带领人民继续探索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实践创造的成就尤为突出。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鉴往知来,因此必须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特色”表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与众不同的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明我们是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是独特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并非经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才实现,而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条件下进入的。这个新的生产关系是没有阶级对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虽然不是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但也没有违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逻辑。毛泽东曾经指出:“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简而言之,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关系达到社会主义的要求,而生产力水平正在和谐稳定的生产关系保护下,不断解放和发展达到社会主义应有的水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是独特的,是由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渐进过程。由于生产关系是稳定,而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总是在不断变化。为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

“特色”反映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善路径是别具一格的

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指明了这个实现路径是制度优势转化。这种“特色”的完善路径,首先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领导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才能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全会指出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国的国家治理之所以能形成体系就是尊重了“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色的治理规律指导了党和人民的客观实践,将党和人民参与治理的活动都置于客观规律的规约中,因而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三是要达到现代化水平。我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式资本逐利性推动的现代化,而是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服务于人民,表现为“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的一体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鲜明整体性特征。

总之,把握“特色”,是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之本。(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新闻推荐

横店“横影巨幕”迎首映 打造全新视听盛宴

为了给汕头市民提供更优质的观影体验,11月29日,横店电影城汕头苏宁广场店举行了“S-PLUS横影巨幕”首发仪式,同时,为影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