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为伴舞动心声 足尖流转华侨乡情 印尼归侨刘福水一生爱“舞”,并以舞蹈寄托爱国心华侨情

中山日报 2019-11-29 06:28

爱跳舞的刘福水。利落而有力的斜跨步,前后交错的双手以及坚定明亮的目光,印尼归侨刘福水神气地摆出一个舞蹈造型,举手投足间尽显舞者风范。对刘福水而言,从青葱岁月到桑榆晚年,舞蹈不仅给予他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更是孤独思乡时的慰藉,身处艰苦环境中的滋养,成为展现爱国情怀与华侨故事的最佳表达。虽然他记不清数十年来排演过多少舞蹈,但他始终坚定,爱国心、华侨情、民族范是他舞蹈中最深刻的主题。

■年少回国求学 乡情融入舞蹈

身着格子衬衫搭配牛仔裤、头戴黑色鸭舌帽的刘福水让人一见就被他的年轻态吸引,今年76岁的他身姿矫健、腰板笔直,岁月风霜在他身上显得轻描淡写。刘福水祖籍潮汕,出生于印尼,是家中幼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建设家乡的热潮挟裹起越来越多海外华侨的心,少年的他多次说服父母,表达想回国的决心,终于在17岁时登上回国的轮船,经过7天7夜的航行到达汕头,开启“独在故乡”的求学路。

“由于外形条件不错加上有文艺天赋,我担任班级文娱委员,还入选了学校文工团,与"舞蹈"相识。”回忆在汕头读书的时光,刘福水说,每周最盼望的就是家书,“课间操时我和同学跑去传达室,站在门口盼着老师从几沓信中抽出属于我的那封,然后如获至宝般捧着信跑去一边读。”

远离亲人的日子里,除了书信,刘福水把对家人的思念、印尼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的民族风情都融入舞蹈中,演绎印尼伞舞、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等,广汲两国民族文化与特色,把乡情转化为艺术灵感。后来考入暨南大学、当知青进部队,他都是文艺骨干,“在部队时还编排了一支舞,展现青年的朝气和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热情,最终获得部队汇演优秀奖。”刘福水自豪地说道。

■古稀以舞为伴 舞出华侨心声

结束知青生活,刘福水短暂在广州工作后便移居香港。1994年,刘福水来到中山创办鞋子加工厂,生活重心也迁移至中山,从此这里成为他的“家乡”。

打拼事业的同时,刘福水对舞蹈的关注与热爱丝毫不减。2000年,刘福水发挥所长,帮印尼侨友会编排舞蹈节目,并在市侨联侨友联会上表演,之后加入市侨联舞蹈队,带领舞蹈队舞出华侨风采。“起初舞蹈队功底较弱,我抽空每周晚辅导两次。我们在市侨联办公楼一楼大厅跳,从基本动作教起。”在大家努力下,舞蹈队跳舞水平明显提高,在2006年市侨联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刘福水编排的舞蹈《赤子情》亮相孙中山纪念堂,舞蹈以群舞形式,领舞分饰父亲、母亲与孩子的角色,以《我爱你祖国》为背景音乐伴以画外音讲述华侨故事。“我饰演"父亲",舞蹈融合现代舞和民族舞,展现华侨对祖国的深情以及"侨二代"将情感延续。经过两个月排练,最终演出效果很好,我们自己也跳得热泪盈眶。”刘福水边介绍边比划出几个舞蹈动作,其中一家人翘首期盼的造型是舞蹈中的经典。

2009年,退休后的刘福水离开了市侨联舞蹈队,但他更全身心投入舞蹈,编排了《爱我中华》等反映华侨爱国情、赤子心的作品,在中山及外市各华侨活动中演出。今年8月的广州市侨文化活动日,他排演的《蝶舞》深入人心,在9月暨大香港校友会活动中也展示了爱国主题舞蹈。“对我而言,舞蹈是承载和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跳舞使我的身心状态保持年轻,心中的爱国爱乡之情也愈发炽热鲜活。”刘福水坦言。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欣琳

新闻推荐

顶风违纪?严肃追责!

一直以来,汕头市一些部门和干部明哲保身、患得患失、收受红包、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陈规陋习”屡禁不止,让汕头营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