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渔家婚嫁 展现传统民俗文化魅力打造大亚湾旅游新名片
杨包庙会。
大王爷节,村民挑着丰厚的祭品祭拜大王爷。
大亚湾自古以来就是疍民聚居地。疍民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族群。他们勤劳诚实、勇于拼搏,在江河湖海的长期漂泊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神秘多姿的蓝色海洋民俗文化。如今,大亚湾渔家传统文化传承较好的渔家民俗文化主要有渔家婚嫁、妈祖诞、霞涌新村的杨包庙会和东升渔村的大王爷节。这些渔家传统文化不仅是当地渔村盛事,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期盼,更成为大亚湾旅游的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秘、体验。
目前,“大亚湾渔家婚嫁”成为省级非遗,“大亚湾渔民朝拜仪式”(杨包庙会)和“大亚湾大王爷节”为市级非遗,“大亚湾渔家汤圆”为区级非遗。
婚嫁习俗传承200多年
在大亚湾,传承了200多年的传统婚嫁习俗——渔家婚嫁是大亚湾区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疍家渔民社会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015年2月,大亚湾渔家婚嫁被公布为第六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15年1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据说,大亚湾渔民是200多年前从潮阳南迁下来的闽南人后代,渔家婚嫁习俗也由潮阳传承而来。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則夺女过舟。”大亚湾渔家婚嫁是大亚湾疍家渔民人生礼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沿海疍民“蛮歌相迎”等传统婚嫁礼仪,是传统上疍家渔民“浮家泛宅”生活的缩影。现如今,大亚湾渔家婚嫁主要分布在沿海疍民聚居村落,包括澳头街道东升村、前进村、金门塘村和霞涌街道霞新村。
如今,大亚湾渔家婚嫁还基本保持传统习俗,包括说媒、定亲、婚娶、回门等。有诗记曰:薰风丽日泛微波,碧水载舟舟载歌。狮舞旌旗千度觅,凤翔浩瀚百年合。迎亲健力妇划浆,出嫁新娘羞媚娥。舫舸华灯巧戏月,鸳鸯归卧醉涛阁。这是对渔家婚嫁的真实写照。
大王爷节 东升渔村渔民祈福团圆的盛大节日
在大亚湾众多岛屿中,有一个岛屿,距海不远,面积不大,却有着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和民俗文化。这就是位于大亚湾南部的东升渔村。
东升渔村祖辈口口相传,岛上最早的居民是200多年前从潮州南迁而来,世代以捕鱼为生。他们沿袭了潮州地区的信仰文化,大王爷是其众多信仰的神明之一。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之前,东升岛尚是无人居住的小岛。当时,渔民起居饮食、婚嫁、节庆全部在渔船上,祭拜“大王爷”也是各家各户在渔船上各自举行,因生活艰难,祭品也很简单。1965年,经当地政府大力宣传,渔民们渐渐搬上了东升岛。
全村人在农历二月初五集体朝拜大王爷,将朝拜仪式作为节日传承下来是从1986年开始的。“大王爷节”主要包括请神、祭拜、巡游、唱戏四项主要活动。节日时,渔民会休渔6天。大王爷节的前一天,村民们就划船到对面岛上,把大王爷的神像请进村。“大王爷节”当天,也是渔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村里张灯结彩,遍插旌旗,村民从各地赶回来。男人们穿上新装,妇女们穿上特有的渔家服装。一大早,村里以家族为单位,按照抽签定好的顺序敲锣打鼓,舞龙舞狮进场祭拜。同时,请来潮汕剧团演出,文戏、武戏,每天节目各不同。
如今,大王爷节已不仅仅是东升渔村祈福的一种信仰活动,也演变为家家户户庆祝团圆、祈愿美好生活的盛大节日。
杨包庙会 数千村民与游客参与,热闹赛过年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七,是大亚湾区霞涌街道霞新村一年一度的杨包庙会时间。当天,霞新村热闹赛过年,数千村民与游客参加这一传统活动。
据《惠州府志》记载,大亚湾区渔民朝拜仪式源于清光绪年间的杨包朝拜会,流传至今已超百年历史。1875年,大亚湾渔民为杨包真人建庙,朝拜仪式随之重启,持续至今。
据传,杨包真人是一对夫妻,夫姓杨,妻姓包。夫妇二人均为茅山道士。明末清初,这对夫妻曾在大亚湾区霞涌晓联村张屋上排等地做道场、打斋醮,闲时采草药为乡民医治疑难杂症,偶尔也施法为村民祈福除灾。杨包道法高深,乡民每有难事求问常能应验,因而远近闻名。杨包故去后(据传二人同时得道),当地居民便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建起拜台,安上香炉、奉香求拜。
早在清光绪年间,杨包庙就因霞涌名人黄伯群的诗歌《螺岛钟声》而成为“霞涌八景”之一。请神、祭拜、抢炮台、还神、唱戏……杨包庙会一共要热闹5天,整个朝拜仪式有多个环节。庙会前一天,村民们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到杨包庙里恭请杨包真人神像巡游;三月廿七这一天,霞涌霞新村张灯结彩,杨包庙前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划龙舟,热闹赛过年。
文/图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匡湘鄂
新闻推荐
当年,这口钢管钟就如一座灯塔,在大雾等极端天气时为靠岸的渡轮指引“回家”方向。码头上早已不见当年排队“搭渡”...